1、蒙古族长调民谣
蒙古族的长调蒙古语称为“乌日图道”,意为长歌,蒙古族的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歌唱形式描述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启发,因此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发表了第三届“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代表作”,并列入中蒙共同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谣”荣誉名单。
2、呼麦
呼麦是蒙古人创造的魔法歌唱艺术:歌手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同时唱两个部分。 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构造是,持续的低音和在其上流动的旋律相结合。 分为“倍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 在中国各族民谣中,它是独特的。
2009年10月1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3、蒙古族马头琴
马头琴是双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体和刻在马头形状上的琴柄,是蒙古族人们喜爱的乐器。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安代舞是明末清初在科尔沁草原南端发祥的库仑旗。 最初是为了医学疾病而使用的萨曼莎舞蹈,包含祈祷神的避难、消除魔鬼灾害的意思,不久发展成了表达喜悦心情的民族民间舞蹈。 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开始、高潮、结局几个程序,都由“博”主持。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蒙古族民谣
蒙古族民谣主要分为礼歌和牧歌两大类。 蒙古族民谣以声音雄伟、曲调高亢而着称。 内容丰富,有描写恋爱和结婚的女性,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川的人,也有唱草原英雄人物的人,这些民谣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纳达姆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7、8月份在家畜肥沃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又称“纳尔雅( Nair )”,“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游戏”,表示丰收的喜悦。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纳达被列入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追悼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节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惯,最初始于窝阔台时代,在忽必烈时代正式发布布告,规定了祭奠成吉思汗祖先的各种仪式,每天都很充实。 现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 成吉思汗的节日分为平日的节日、月的节日、季节的节日,有固定的日期。 特别供养一年举行60次以上。 供品齐全,提供羊、圣酒、各种牛奶食品,举行盛大的供养仪式。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是春节,节日规模最大,最盛大。 各联合旗都派代表去伊金霍洛成陵祭祀。
2006年5月20日,成吉思汗节被列入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八、蒙古族四胡音乐
蒙古族四胡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演奏弦乐器。 主要传入中国北部地区的蒙古族、汉族和蒙古国内。 一般来说,作为说唱形式的伴奏乐器,现在也有合奏和独奏。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九、蒙古族的优雅
竖吹管乐器之一:哈萨克族被称为靴额,科尔库兹族被称为奥尔,蒙古族被称为楚尔。
“优尔”是新疆蒙古族图瓦卢人古老的竖吹管乐器,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地区蒙古族居住区。 新疆阿勒泰地区蒙古族图瓦卢人“优雅”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届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名录。
十、蒙古族声乐家
格斗技是蒙古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草原人称蒙古式摔跤为“格斗技”。 蒙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的第一名,无论是祭祀包装还是开那达慕,“格斗技”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项目。
2006年蒙古族博克被国务院列入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一、蒙古族婚礼习俗
蒙古族重视婚礼,尽管不同地区形式不同,但是非常隆重热闹。 一般牧区的结婚习惯是,结婚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不能下车,先包围蒙古三次。 然后,新郎和新娘穿过两座山,接受火神的洗礼。 代表爱的纯洁,新生活的繁荣。 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龛,见到父母和亲戚朋友。 礼完,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 梳洗并换好衣服后,等待婚宴的开始。 婚宴装饰着羊的背部和羊的座位,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牛奶食品和糖果。 在婚宴上,新郎举起银壶,新娘拿着银碗,向年长者、亲戚、朋友各献一杯贺酒。 年轻人举起银杯,舒服地喝着。姑娘们伴着马头琴,高声唱歌。 婚宴多持续两三天,亲戚朋友纷纷离去。 另外,女性和新娘一起从1号到3号,留下了送亲的人。 新娘的母亲也有十几天以上带亲戚去的时候。 离别的时候,母亲和女儿拥抱哭泣,依依不舍。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届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单
12、蒙古做艺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家,适合畜牧业的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中宽敞舒适,用特殊的木架制作“花”(蒙古包围栏支撑),用2~3层羊毛毡包裹,然后用马毛或骆驼毛包裹的绳子捆扎,在其顶部支撑“海胆”,盖上“布乐斯”,呈帐幕状 其圆形尖塔开着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角羊毛毡“乌日何”,通风、采光可行,组装简单,拆卸简单,适合轮牧场居住。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蒙古人勒内车的制作技术
蒙古族莱车制作技术,中国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项目。 莱车也被称为大黑车、罗罗车、牛车,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蒙古族雷利车制作技术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生活器械制作技术,起源于汉代,在蒙古族长期战争、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单
14、蒙古族马具制作技术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术是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区的手艺。 马具的制作技术,伴随着“马背民族”从太古到今天。 马具制作工匠制作的马具,其制作工艺精湛,材料精致,装饰华丽,使用舒适,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马具相比具有突出的特点。
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届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名录
十五、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装又称蒙古长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饰品等。 规格因地区而异。 蒙古族服装具有强烈的草原特色,以服装为中心容易骑鞍马。 蒙古族长期居住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毛皮衣服,还有丝织品、棉布料。 夏装多布类。 长袍身材肥大,袖子长,多为红、黄、藏青色。 男女长衣服的下摆没有胯下。 用红、绿丝做带子。
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届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名录。
37、乌里格尔
乌力格尔、蒙语意为“讲谈书”,通称“蒙古书”、“蒙古讲谈书”、“蒙古琴书”是集蒙古包装艺术发展大成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和邻近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蒙古族居住区。 与草原蒙古人的生活习惯一致,这种艺术具有浪漫宽广的气息。
2006年家族列入首届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名录。
38、乌拉多民谣
乌拉特民谣是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民谣。
2008年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39、潮尔道
“潮尔道”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和声演唱形式。 希尔道是独特的和声形式,“希尔”是和声的意思,“道”是歌唱,总体意思是“和声歌唱”。
2008年列入首届国家级无形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海尔道同时包括两个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0、查玛
“查玛”是西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 16世纪后半叶与卡尔派(黄教)的喇嘛教一起传入,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是一种以讲述宗教故事为内容的面部舞蹈。 人物众多,形态不同,有“大查玛”(主要神祇)和“小查玛”(指鸟兽和随从)的大部分。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自转:蒙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