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委第六届六次全会对东营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明确的目标定位,规划布局,重点工作安排途径清晰,措施正确。 东营区坚决执行全会精神,牢固包围新使命、新形势、新要求,推进“五大融合”,确保全会精神扎根。
产学研融合。 东营区深入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一区一园一走廊”三大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上下贯通、协同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结构。 “一区”是东营高新区,作为全区一号工程,东营区积极争取支持,争取明年国家高新区建设认可。
同时加快“管理委员会+公司+基金+专业招商团队”改革落实,发挥5亿元产业基金作用,构筑东营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持。 “一园”是大学科技园,东营区制定了吸引人的特殊政策,将在全国石油大学、科研院所引进高级人才队伍。
全面支持石油化工学院搬迁和石油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生分院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服务“店小二”油田“五院一中心”的对接,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油田科技成果实地转变。 “一廊”是油城革新廊,东营区提高胜利大学生创业园、中科革新广场等“双创”载体能力、孵化能力,集聚高增长性企业,形成研发、孵化、大数据、网络+、总部经济一体化的城市经济隆起带。
产城融合。 加强产业立区理念,坚持在产兴城、城镇集资,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以东营高新区为龙头,共同发展化工产业园、油地融合产业园,大力发展优质园区经济。
坚持集体集聚发展渠道,制定支撑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以产业园区模式营造特色楼宇,准确吸引资金,加强楼宇经济。 迅速启动庐山路南延工程,论证潍坊路工程,实施莱阳路穿越等工程,着力开通城市“断丝路”,畅通道路“微循环”,加快旧城区改造,加快城市更新。
同时,探索产城融合新模式,在产业园区植入生活功能,在城市社区植入产业功能,着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湿地型产业生态,相互促进生产生活。
产业融合。 实施“服务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处方施肥等项目,积极引进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工业软件、设计等服务业状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消费新职业状态、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嵌入式养老、保育和高端教育、医疗服务业
实施“人工智能+”,以石油装备、石化产业为重点,深入实施“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各环节中融合应用,建设智能工厂、智能工厂,以新技术、新模式为传统动能赋予新活力 实施“互联网+”,鼓励企业建设和融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设计、生产和供应链有效合作的产业体系,规划“产业+区块链”,推进“互联网+农业”,通过农业供应链提高价值链
油地融合。 东营区坚持同心同向、互惠互补,推动油地在更高水平、更广阔领域实现融合融通、协同发展。
深化人才融合,建立胜利油田高层次人才群,探索地方企业与油田科研机构需求对接等途径,加深充分融通区域创新源泉的科技融合,鼓励油地企业以智力投资等方式相互出资,贯通技术壁垒, 深化社会融合加快优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抓好油田转移区域整治改造,深化产业融合改善油田员工居住环境,支持油田企业“退城入园”“退二进三”,为企业发展开辟新空间,以油地融合产业园为载体,实施油地融合项目,促进区域产业振兴。
城乡融合。 东营区带乡,以劳动促进农业,稳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一推进农田保护、生态涵洞、城市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加快空间规划一体化。 实施乡村振兴、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农文旅游融合发展,加快产业发展一体化。 加大农村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施21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大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发展,建设紧密医疗卫生共同体,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
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加快金融生态回归的“创新型社会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高社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社会管理一体化。
资料来源:东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