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何心悦/文刘晓明/录像)“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不仅能吃饭,还能过小康生活,是我最大的追求,也是我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南省南阳市收件城区科技局主任陈增喜一直这样想,但是更加这样想。
陈增喜出生于唐河县湖阳镇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就与农村、农民、农业交往,陈增喜从事农业科技工作37年,风中雨中,如果农民需要,陈增喜将尽快赶到田头,为农民困惑,选育良种。
陈增喜一心想着农民,农民对陈增喜也有感情,大家都热情地叫他“陈三多”。 一个是“电话多”。 为便于大众服务,陈增喜把自己的电话和家里的地址印在名片上,见到农民后发行,多年发行名片10万张以上。 只要大众愿意,陈增喜24小时就能提供帮助。
二是“客人多”。 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从早到晚都有农民的朋友来访。 咨询信息、技术,了解销售渠道,帮助调整实际问题……这个陈增喜耐心地回答,有必要的应对。
三是“乡村多”。 陈增喜不是农家的蔬菜屋,而是胡萝卜、花生田,或者是乡下的路,或者是教室里给农民讲课指导,总之哪里需要陈增喜,陈增喜出现在哪里。
去乡下,陈增喜包里总是放着“三宝”。 铁锹,钢卷尺和新鲜袋子。 铁锹便于观察土壤潮气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状况,钢卷尺用于测量作物密度,不仅能装在植物病害、昆虫标本上,还能装在脚上,便于在泥地中观察作物生长。
连日,“不忘初心铭记使命”主题教育报告会在各地展开。 与此相对,陈增喜说,只有把根深深扎进土里,把身体实际摔下来,温暖地取出心来,农民才会和你做朋友,大众才会把你当做亲人。
其实,1979年陈增喜考上了信阳农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因为学习了农业,当时陈增喜决心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在入党申请书上写道:“听取党的话,和党一起去,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陈增喜告诉记者,名字中还有“增喜”这个字母,是他父母表现土地增收、农民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