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_宁波市“科苗”培养计划中 这所连续三届夺冠的学校这么说

张志祥先生(中)指导参与科技新苗培育计划的学生种植蔬菜。 宁波市惠贞书院供图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宁波市科技新苗培育计划优秀项目展示报告活动中,来自宁波市惠贞书院的高中生再次获得特等奖。 这也是该校连续三次获胜。

科技新苗培养计划是由市科学协会和市教育局共同实施的,面向我市高校阶段提出的培养未来科学家、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计划。 对惠贞书院的学子来说,获奖不仅是荣誉,也给自己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三连霸的背后:高中生与高中教授搞科研

此次惠贞书院的获奖项目是“稻壳灰吸附剂对水中若丹明b的吸附性能研究”,听起来冷淡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惠贞书院学生为什么要研究稻壳灰的吸附性能? 据记者介绍,今年获奖项目自2018年夏季开始准备,研究灵感来源于生活。 原来,该校学生住在江北洪塘工业区,发现周边水系水质异常,产生了有效快速净化水质的想法。

去年7月,该校生物社区十多名学生在宁波市污水处理厂(南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对江北洪塘工业区c区、江北万达广场、青林湾区周边水系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水质总体指标较好,但个别指标较高,存在富营养化污染,氮、磷含量较高。

得到水质的调查报告后,学生们开始摸索提高水质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我受到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沈教授的指导。 有科研“大咖啡”的指导,学生们需要自己构思方案,探索方法,通过实验验证。 例如,吸附材料活性炭很好,但是经济成本高,不适合大面积的普及。 相比之下,花生壳吸附效果好,但不易得到,花生壳又有其他用途。 在持续的探索中,同学们终于找到了稻壳灰。 稻壳燃烧发电后的废弃物,符合“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标准。

这项非常“接地气”的研究,无疑获得了特等奖。

长板强化:普通学生踮着脚尖追逐梦想

搞科研很辛苦,花费了很多学习时间,惠贞书院的同学们为什么保持这么高的热情,并且每年获得第一名?

该校“科苗”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首席领导人张志祥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对科研感兴趣,并能够坚持下去。 他认为,要取得成功,不仅仅是暂时的兴趣,在不断的探索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学习的实际,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辅助工作变得很重要。

惠贞书院从学生进入高座开始就正确选拔“科苗”。

综合能力优秀的孩子,多数情况下以多面手“科苗”获奖的是普通孩子。 他们踮着脚尖追逐梦想,从科技新苗培育计划中获益。

张志祥老师清楚每次参加学生的情况。 “参加比赛的学生大部分不是“牛娃”,而是有特长的学生,科技新苗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长板”张老师说,由于各种实务的磨练,很多孩子在特长科目中“不会落榜”,最重要的是经历了“科苗”培养计划,这就是

例如,参加第一届科技新苗培育计划并获得特等奖的乌耆冰先生,从小就对生物感兴趣,但他有点偏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 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科苗”培养计划组安排赴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与大学教授进行科研。 江南大学的这门专业,不仅在国内是第一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和第二名。 在“科苗”的育成计划的力量下,乌耆冰顺利通过了这个梦想所追求的专家。

据说“玩”科学家的孩子很多,获奖的还是少数,真正获利的是获奖的几个人。 但事实并非如此。

据记者透露,惠贞书院自2015年首次参加宁波市科技新苗培育计划以来,每年都要拓展学生参与面。 截止到2019年,该校共有物理、化学、信息技术、数学、生物等5个学科参与宁波市科技新苗培育计划,教师增加到12名。 每个参与团队都以学科社区为基础,很多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科技新苗培养计划的调查。

据统计,惠贞书院的高中每次只有15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了这个课创活动。

层次培养体系:科创教育从“小初”入手

小学生“打牌”科创画、中学生跃进科创大会、高中生关于“大吃”进行科学研究,在惠贞书院科技创新教育从小学阶段培养起来,高中生“科苗”的演出只不过是从水到渠的结果。

据记者透露,从2012年开始惠贞书院将充分建设和利用学校、基地、社会教育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兴趣特征、认知规律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体系,通过一系列选择性、分层性、项目制创新教育课程和科技实践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学生体验科学创新的无限魅力。

小学主要培养儿童创新发现、创新兴趣、创新意识;中学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创新思维、创新品行;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责任。

今年,宁波市惠贞书院小学部504班苏钿钿的作品《AI工厂》,获得了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学技术革新大会少年SF画比赛等奖项。

今年初中2年级的徐天若是编程爱好者,最初是“疑问”的美式键盘布局,在TED-Ningbo大会上登场并共享过。 2019年宁波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会上,她的论文《拼音输入的中文键盘配置研究与实现》获得一等奖。

从“学生、教师、学校、基地、社会五个层次,促进科技创新教育全方位发展”宁波市惠贞书院校长杨云生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已经探索了“学校、基地、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实现了创新人才的早期有效培养。

□现代金报记者徐叶通讯员舒翔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