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要老实人_迷科乌洋芋出深山:从烂在地里没人要到每公斤16元不愁卖

本报记者侯冲梁现瑞

12月12日,在群山深处的凉山州金阳县,久违的太阳“穿过云”,温暖了整个郡。 守护着临街的商店,但是防尘罩不想晒太阳,一直忙于出货。

今年22岁的贾巴拉打是马依足乡迷科村的村民,村里的迷科乌洋芋合作社的职员,负责网络销售客户的出货。 仅仅12天当天,他填写了40多张快递。 其中有许多订单来自省外。 自从7月上线以来,当地乌洋芋在网上的销售量达到了8000张以上。

在销售空间扩大的同时,迷科乌洋芋的价格也在上涨。 目前迷你科乌洋芋网售价为每公斤16元,收购价也为每公斤5元。 但是,在更早的时候,四角钱不到一公斤。

迷科乌洋芋是怎样离开深山,卖价的?

摆脱贫困的道路

“土块”原本是“金宝贝”

“做梦也没想到啊! ’听说第一次自己种的乌洋芋可以远行到广东,建卡贫困家庭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乌洋芋在当地确实很普通。 迷科村的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土地贫瘠,只出产马铃薯和玉米等作物。

产物稀少,没有特点,这是挡住迷科村摆脱贫困道路的大石头。

2018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派马依足乡党委第一副书记郑伟到迷科村进行调查,为寻找合适的产业费尽心机。 连续一个月,郑伟重复思考,结果不理想。

灵感来源于访问贫穷的家庭。 中午前,主人把烤白薯递给他,不停地劝他“吃一个好吃”。

郑伟本来就不喜欢吃魔芋,咬着嘴,突然感到“好吃”。 他还发现这里的土豆泥皮是紫色的,肉质也是紫色的,当地人称之为乌洋芋。

之后,他把乌洋芋送到成都,给家人和朋友吃,得到好评。

口感好,营养价值怎么样郑伟把乌洋芋送到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检验。 结果表明,迷科乌洋芋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富硒食品。 因此郑伟马不停地为当地乌洋芋进行有机认证。

“这里哪里是“土块”,完全是“金子宝贝””郑伟喜出乎意料地下定决心,把乌洋芋作为消除贫困的主导产业。

一连串的合拳

呼唤品牌,进一步保障质量产量

好东西怎么卖好价格?一时兴奋之后,更多的问题涌来了。

“我们需要品牌、品牌、品牌和品牌。 ”经专家咨询后,郑伟理认为农产品成为商品需要品牌。

首先需要商标。 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迷科村去年注册了“迷科乌洋芋”的商标。

“人是服装马,靠在马鞍上。 」然后,只在产品盒里做了6种设计。

这个还不够。 “品牌的本质是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迷科村屯村工作人员胡畔道。

从去年开始,迷科村设法“吆喝”,在网上直播,邀请当地的彝族女老师出席形象代言人,在各大平台上传播拍摄的录像。 之后取得了“四川省贫困扶贫”的集体商标表示用商标许可证,侵入了机构、高中、商超,知名度大幅提高。

在网络上,与窗口合作“代理捐赠”,在网上进军淘宝、京东、拼音,去年秋天开始迷你科乌洋芋销售额突破“加速度”,每年销售数十万公斤。

为保证质量,延长销售期,村里还从华夏生命保险公司赢得了50万元以上的捐款,建成了储量20万公斤的冰箱。 为了防止自然风险,去年村里为2000亩乌洋芋购买农产品保险,建设喷泉辅助水系,即使遭遇干旱也能确保收获。

一群人打了一拳,迷科乌洋芋不仅有品牌,质量和产量也有保障。

新的烦恼

周边的魔芋冒充“迷科乌魔芋”

“卖了十万元! ’说到今年的收成,27岁的迷科村的村民波比扬军笑得合不来嘴。

今年他家种了约30亩乌洋芋,收获4万多公斤,现销售一半,收入10万元。

不仅是他的家。 今年,迷科村乌洋芋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除残种和自己食用外,预计有75万公斤投入市场销售,仅此就可带来近400万元的收入。

乌洋芋是消除贫困的重要动力。 数据显示,迷科村104户建设者的人均年收入由2017年底的2900元增加到今年的6900元。

喜悦的背后有烦恼。 迷科乌洋芋说“起火了”,周边栽培的魔芋也静静地在市场上标记为“迷科乌洋芋”。

“好不容易打出的品牌,不能这么破坏”在郑伟的提案下,在当地成立了迷科乌洋芋合作社,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防止其他魔芋“冒充”。

合作社将进一步构建可追溯性体系,各迷科乌洋芋有二维码,手机扫描后,生产地、生产者等信息一目了然。

然而,这并不能完全消除郑伟的忧虑。 他担心其他地方蜂拥而至,规模迅速扩大,价格下跌。 其次,郑伟和驻村工作队将在这个新课题上下功夫。

几天后,迷科村的村民将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期——在种植下一批乌洋芋的同时,也会种植从贫困中获得财富的希望。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