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与原临港_老开发眼中的临港新片区:任凭时光流失,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摘要:以“十年研一剑”的坚韧性,把临港地区作为承担重大国家战略、完善城市发展布局的重要战略空间,打开浦东开发、临港建设的新网页,上海已经做好准备。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域全体方案”日前正式发布,新的自由贸易新区域将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我想起了1990年浦东开发开幕的春天。

时间年轮经过29年,尽管时代赋予的具体使命改变了,但不变的是在新时代、新出发点、新出发点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新区域,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精神,发挥这种气势和力量,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产之一。

以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为目标,以“十年研一剑”的坚韧性,把临港地区作为承担重大国家战略、完善城市发展布局的重要战略空间,揭开浦东开发、临港建设新的一页,上海已经做好准备。

永远领先一步

今年8月,舒榎斌迎来了64岁的生日。 距离外高桥集团原党委书记、社长职位3年以上,今年浦东开发开放的“十八勇士”,现在过着安静的退休生活。

在他的奋斗生活中,经历过两次重要的招牌。 一度是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事务所和浦东开发计划研究设计院在浦东街141号挂牌的另一个是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基隆路9号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挂牌。 两次挂牌已经过去了23年,其势头、冲锋、试探精神是一贯的、一贯的。

上面的照片是19900年的外高桥地区

1990年5月4日浦东开发正式进行对外事务的第一天,刚从市规划委员会经济信息中心调动到开发的舒榎在浦东大街141号到达,从上海市各委托局调动到开发的公务员18人中,当时只有35岁的舒榎是最年轻的成员。

那天,舒榎斌不知道接待了多少自己赶来开发的人。 他们当中有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法国、加拿大等地的投资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科研院所的人员,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风尘仆来开发,询问如何为浦东开发献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场面给开发的老同志、年轻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浦东开发开放初期艰苦岁月的支撑原动力之一。 当时,所有开发事务人员都挤在一个办公室里,一个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一个办公人员最多只能分配到一个抽屉里,保管的是各种各样的材料,到了晚上,办公桌就会自动变成“床”,刚从国外来开发的大学生就是办公室 “虽然很累,但是每个人都埋头于自己的工作。 因为理想有可能在这里变成现实”

现在的外高桥

事实上,开发成立一个月后,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大陆的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诞生于浦东,后来这里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诞生地。 自保税区成立之初就开始参与外高桥开发的舒榎斌,还参与了惠普打印机生产线在保税区正式上线、英特尔手机打包测试厂建成、菲利普斯生产DVD和VCD工厂、国内海关监督区第一条条例《外高桥保税区货物出入境管理规定》的制定。

长期处于开发开放第一线的舒榎斌,经历了无数的“全国第一”,但还是持续着冷静的思考。 他说,浦东的经验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保持着先发的效果,总是施加自我压力,永远领先一步。

因此,保税区成立10年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与香港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实业外联发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为保税区国际物流基地建设迈出了新的开拓性步骤。 舒榎斌本人担任对外联发公司总经理,率领保税区奋斗者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抢占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1980年泥渡路,即今陆家口环。 到1990年代为止,陆家口一带是小屋区,没有像样的建筑物

我现在是陆家口

很多浦东开发实践者记得,浦东大道141号的小楼上,站在地球仪旁边悬挂着考虑浦东开发的标语。 一直保持高标准、加速度,看到热情和世界开放的心情,舒榕他们的“老开发”精神,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域,世代新开发者、奋斗者们将继承下来。

在海滩上建新城

2002年12月9日,普通早晨,鲍铁鸣在寒风和小雨中率领港町支部和港町公司工作人员赶到施工中的堤防。 从荷兰借来的大型绞车式挖掘船“野猪号”正式出砂,以每小时3000立方米的挖掘量向港町周边区喷砂。 在场的人们看到最初的沙流从吸管里涌出来,非常兴奋。 那是临港新城建设开始的第一年。

2019年8月7日,临港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开设,阳光灿烂的行政中心名牌揭开了浦东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此时,担任临港新城主要城市建设工作的原临港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港町集团理事长鲍铁鸣,回忆起每天与大海的战斗,在海滩上建造新城的岁月还掩藏不住激情。

鲍铁鸣同志在工地,右边是鲍铁鸣同志。

“起初,没有城市。 鲍铁鸣指的是1999年临港地区卫星图,其中一幅是堤坝线以外的蓝色地区,是今天临港的主要城市所在地。 “那不是海吗?。 ”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鲍铁鸣说:“当时是这样。 涨潮的时候,海水失去了这片土地,只有退潮的时候海滩才会出现”。

临港、深水港建设。 2002年,上海洋山深水港开始建设,作为深水港建设的辅助,上海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开始了。 “临港主要城市的设计是当时国际上非常先进和理想的方案,使这个理想的蓝图扎根于这片空无一物的海滩上,是临港开发者们无数日夜艰难的奋斗。”

俯视水滴湖

水滴从天而降,落入海中,泛起涟漪,形成了主要城市中央的滴水湖。 整个城市的建设始于在海滩上吹泥浆。 “将泥土从海里吹入造地,将泥土从计划的湖体中吹散出来,排出造湖”刮泥工程持续了整整两年,吹出大地,吹出点滴湖,吹出河道、桥和道路……每天,数百名沉重的搅拌头接着夜晚在水底搅拌泥土,通过刮泥管道离开三四公里 整个城市的吹土地区达到4500万立方米,相当于挖掘15座金茂大厦。

点滴湖工程非常困难。 “当时,我们根据船的宽度和深度,在投石坝处挖一个宽20米的洞,涨水时挖泥船冲破堤坝进入湖区是很危险的。”离湖2公里的距离是海塘,外面只有能够取出放入海水的放石促进水库,涨潮时的水位达到3米以上的深度

鲍铁鸣,最危险的是一天半夜,工程队工程太晚,海水涨满,工人群被困在堤外的安全岛上。 在岛上没有发现GPS信号,最后工程司令部派了搜索船来接他们。 “当时的情况很危急,潮水再涨,这几个人就没有了”现在,鲍铁鸣还是心悸。

现在退休鲍铁鸣仍然关注临港的发展。 “临港开发建设之日,天天昼夜工作,无论环境多么严峻,为了港口城市的建设,临港人总是热切希望,在这个“涨潮溢水,涨潮溢泥”的海滩上建设新城”今天,这一临港精神将继承为自由贸易区建设新区域的历史新篇章

正在建设中的特斯拉上海超市工厂

改革每次都是大考

新区正式宣布临港时,浦东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局企业注册科科长徐敏正忙于浦东市民中心开放窗口。 在这里每天手拿文件做业务的人不断,她不断巡视,有时弯下身子聚集在工作人员身边,笑着对与一线登记官交往的申请人感到困惑。

最近徐敏和她的同事们又增加了日常任务,学习了上海自由贸易区新区域的新政策。 “上海自由贸易区已经过了探索可复制普及经验的阶段,新区域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离开中国,面向世界,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行业要实现与国际的接触”,每天午休,徐敏团队要集体学习新区域的政策和措施,“我们的智慧

新区的设立,让徐敏回想起2013年10月在外高桥保税区的空前盛况。 当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区作为中国首个自由贸易区从浦东起航,基隆路9号的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注册厅每天都客满,当时徐敏率领“精锐部队强将”前往支援。

“原本外高桥的企业登记量很少,以外资企业为中心,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全国各地的投资者都来了”徐敏先生的记忆中,每天来大厅的人很多,“那时正好赶上国庆假期,我们一天也没休息,不工作到半夜才能回家 那一年的企业开设申请量超过了过去25年。

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

6年过去了,国内投资者逐渐合理化,在新的地区也有了新的定位,鼓励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航等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新的定位吸引了更多的分量和质量企业,新兴产业的定居增加,对我们的注册窗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2013年相比,我们的压力和挑战也变大了”面对新兴行业,窗口工作人员不断进行后台研究,与企业进行交流 “现在,我们每天吃午饭,热心研究如何积累足够的知识来迎接新的创业投资空间”

1993年,徐敏进入浦东工商局,进入企业注册部门。 在她的记忆中,近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发布新的改革措施,为浦东开发开放服务。 2014年,浦东成立了工商、质量监督、食药监督的“三个一组”,成立了浦东新区市场监督局,原本三个部门的注册许可证注册功能集中在徐敏所的注册许可局。 2015年11月,上海自由贸易区提出了“无窗口否决权”改革的新措施,窗口负责人对企业只能说“是”,不能说“否”。 对徐敏来说,改革每次都是大考,是对过去习惯的霸权,每次都要“清零”重新出发,以全新的状态迎接挑战。

洋山港集装箱码头

“浦东大地上,这里无论是窗口第一线公务员,还是改革前沿的审查部门,每个人都感到对改革和创新有特殊的感受。 许多改革和创新是在法律法规不明确、界限模糊的时候进行的,需要大胆思考,有勇气和勇气承担风险的责任感。”

徐敏表示,改革和创新的背后有浦东人骨子里隐藏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这就是建设新地区必须坚持的精神。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