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山区说,进入位于张堰镇的南社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白壁黛瓦的江南风建筑。 脚踏实地的话,会被馆内的旧信和旧照片等有文化信息和历史印象的展品所吸引。
南社成立于1909年,距今110年,其成员已达1700馀人,几乎包括当时全国着名的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宣传家、文学家、教育学者、艺术家以及着名的自然科学家,为我国报纸事业和现代教育事业的开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社的主要活动中心位于当时的上海租界、金山张堰和苏州吴江等地。 南公司职员大多来自上海或者住在上海。 例如,南社员李书诚,中国共产党首次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是他家的“李公馆”即“中共一大会所”。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与南社有着历史渊源。 姚光是辛亥革命时期南社年龄最小的社员,金山张堰当时18岁。 他是南社的第二主任,张堰镇也成为南社的重要基地之一。
姚光故居是金山范围内最完整的清代建筑。 由于多年来维修不足、破损严重,故乡保护迫在眉睫,南社有关史料、文献也亟待整理。 恢复和重建姚光的家乡是非常有意义的。
“1997年,提议必须恢复姚光的家乡。 因为这是国家历史文化遗产,是金山的名片”姚光之子,建设南社纪念馆的主要发起人姚昆田对记者说,建设南社纪念馆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南社学的持续研究基地,另一个功能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南社精神与现在提倡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发展
2001年11月,金山区委员会召开了为期三天的“辛亥革命与南社研讨会”。 这是首次在金山举办的南社学研讨会。 会议上,姚昆田正式建议金山区人民政府修复“姚光故居”,建立“南社纪念馆”。 2004年11月,金山区发文成立南社纪念馆筹备委员会。 2005年3月,张堰镇政府成立南社纪念馆张堰镇活动组,任命姚昆渝为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姚光故居的修缮,协助姚昆田负责南社史料的搜集。 同年8月,姚光故居第一期工程开工。 建南社纪念馆有三项任务。 一是修缮“姚光故居”,二是搜集南社史料,三是南社纪念馆的布展。 整个工程中最困难的是史料收集。 “南社成立以来已经过了一百年,由于特别的历史原因史料几乎为零。 工作由姚昆田主办,我与他合作,姚老虽然老了,却为南社纪念馆奔走,搜集了许多珍贵的南社史料,确保了南社纪念馆的发展顺利进行”。 姚昆渝说。 在搜集史料时,姚昆渝得知吕堰村史伯贤家有石碑,刻有“光绪6年3月姚敦仁堂、姚引恕堂重建”等字样。 敦仁堂是姚光祖先取的堂名,这块石碑可能是姚家的房子和其他建筑物的创始石,对姚光的旧居陈列馆和南社纪念馆很重要。 姚昆渝很快就和史伯贤说话,史伯贤爽快地说:“如果需要南社纪念馆的话,老姚君去拿吧。” 大众的支持,给负责南社纪念馆建设的工作人员们带来了信心。
2007年5月31日,南社纪念开幕式在姚光故居内举行,时任市、区领导人、南社学研究中心会员、南社子孙200多人参加。 同期还举办了第二届南社学金山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南开大学等全国各地的南社学者和专家,以及约100名南社子孙,就南社学今后的发展、南社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此后,中国国内首家陈列南社历史人物事迹的纪念馆“上海南社纪念馆”建成。 开馆后,关注南社纪念馆的人增加,南社的粉丝出现很多,在区内也组成了南社纪念馆志愿者队伍。 由于政府和社会的合作,“南社”和“南社纪念馆”的影响更大、更广。
南社作为国内首个全面陈列南社历史人物事迹的展示平台和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世纪初综合反映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参与革命和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历史事实,成为传播金山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张堰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基于建立“名人隐居之所”的构想,将南社与张堰未来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2013年以来,张堰镇对南社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周边的“第一层”、陈家老宅、清光绪年间建造的“钱家祠堂”、高天梅旧居、白香蕉旧居等古老建筑进行了保护、整治、开发,使周边环境、要点、南社纪念馆风格一致,相互衬托,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南社纪念馆进一步突出了张堰“江南水乡名町、文教魅力小城”的特色,提高了张堰作为南社发祥地和活动中心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