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莹莹
“一家在线教育初创公司雇佣了一名产品经理,月薪为8万英镑,比英美烟草当时付给产品经理的工资还多。”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多智。
“我从XX(互联网O2O平台)来到这家在线教育公司(不是初创公司),并获得了选择权。”后端研究工程师李远表示。
承诺的选择、增加的工资、一定水平的工作和完善的福利...教育行业正在努力获取互联网人才,不遗余力,不惜重金。
事实上,近年来互联网人才涌入教育行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随着2013年网络教育第一年的到来,网络人才开始更频繁、更大规模地流入教育行业。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2015年,郝浩将任命黄岩为首席技术官,黄岩曾在百度担任首席建筑师;。2015年底,家庭作业帮助从百度分离出来,包括目前家庭作业帮助的共同创始人陈龚铭和李博洋,以及家庭作业帮助的首席算法专家宋洋,都来自百度。2017年,前市场网站CTO罗箭创立了在线数学思维品牌Spark Thinking。2018年3月,包括前搜狗首席运营官茹立云在内的几个搜狗出生的团队成立了在线儿童英语一对一公司葡萄智慧。2018年4月,百度和搜狗几家业务部门的前总经理赵玉安在儿童数学领域创建了在线海豚思维。2019年7月,百度前副总裁兼百度移动生态企业集团首席技术官郑子斌被任命为VIPKID首席技术官,负责公司总体技术战略规划。
2018年底,最新一轮ape咨询融资估值超过30亿美元,其创始团队全部来自网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勇曾是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领导下创建“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将军。
……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俞洪敏在接受多智采访时曾表示:“教育类上市公司现在是所有领域增长最快的公司,这给高端人才带来了信心,这个领域值得一做。”
网络人才跨境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步伐越来越激烈。
消费互联网产业升级,互联网推人才
互联网行业的观点近年来经常被提及:
传统的消费互联网模式已经确立,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红利已经消失,消费互联网正向工业互联网发展。
"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融合与创新将会带来什么新的变化?"2018年10月,腾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社交平台上折磨自己的灵魂后,解雇了“工业互联网”一词。
然后,在10月的最后一天,花藤在给全球合作伙伴的公开信中明确表示:“未来互联网的主战场将从以前的消费互联网发展到工业互联网。”
互联网下教育
(图片来自201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经济2.0白皮书)
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的探索和转型不仅仅是传统互联网公司需要面对的挑战。这个行业的互联网人才也面临着一条新的人生选择之路:他们会随着这个行业继续变化,还是会取代一个全新的领域,开辟新的沃土?
葡萄智慧的首席执行官茹立云告诉多智,互联网是一种工具,就像水、电和煤一样。然而,教育是一个产业,教育+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
"要做一件新的事情,你需要一个新的品牌."因此,在搜狗上市后,茹立云选择离开,踏上了教育和创业之旅。
同年,在360工作了13年后,360搜索事业部前总经理杨康最终决定去一个新的领域,作为首席技术官加入到教育科技领域。
“消费互联网的增长已经变得不那么明显,越来越少的产品从0.5亿DAU达到500万。对消费者来说,互联网的产品矩阵和需求满意度已经相对丰富,部分产业互联网是未来的趋势。目前,教育是一个非常深的行业,还没有完全被互联网的产品技术解决。空仍有很大改进。这是杨康选择教育产业的一个重要考虑。
同样,每一个基层互联网人才似乎都感受到了互联网产业升级的大趋势。
“我所从事的金融业监管越来越严格,行业的上限正在显现。食品、服装、住房和交通领域存在垄断,但教育领域没有。2015年后将不会有独角兽。如果有,那肯定是在教育行业。教育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从京东金融搬到离线教育公司的开发程序员王锦说。
另一方面,从O2O平台跨界的一家网络教育企业的后端研发工程师李远也告诉很多人,选择这个行业也是考虑到K12是未来互联网的主战场,网络教育将迎来互联网产业升级后的下一个重大机遇。
显然,互联网的后半部分正在到来。
教育+互联网,教育行业对互联网人才产生巨大需求
如果一侧推动,自然一侧会形成拉力。对这些打算去教育的网络人才有什么需求?
星火思维创始人罗箭告诉多智,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用户数量和市场规模已经开始井喷。到2020年,中国的网络教育用户将达到近2亿,巨大的市场规模将带动教育行业对大量人才的需求。
第一批入境的跨境人才显然是这些最具互联网属性的技术人才。
“事实证明,网络人才并不认为教育是他们可以传播科技能量的领域,但现在每个人都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因此高科技人才更有可能流入教育领域。”余洪敏提到过。
这种意识觉醒后,越来越多的教育公司增加了科技人才的引进。
正如多克内特在《2016年培训行业》一书中记录的那样:
2016年10月,豪富图做了一个重要的任命。黄岩曾是百度的首席建筑师,也是浩富图的首席技术官。加入百度之前,黄岩是腾讯研究所所长,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张邦信为了引进这项技术来回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当时,未来已经有几百个技术团队,黄岩的到来将用于解决直播技术和技术背景建设等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美好的未来比新东方好,但现在新东方正在迎头赶上。大约几年前,新东方大约有200名技术人员,但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000人。”俞洪敏在最近接受多智采访时还透露,新东方将继续增加科技人才的数量。
新东方和美好未来已经显示出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重视,而拥有纯网络基因的教育公司也在加大网络人才的分布。
据许多消息来源称,在线儿童英语公司VIPKID在过去两年中经历了许多高层职位的跨境人才变动。2017年4月,奇虎360商务产品事业部前总经理向碧波加盟VIPPKID担任高级副总裁,美国外卖部门前技术总监朱晖成为VIPPKID研发副总裁。2019年4月,大数据和算法专家周扬加入VIPKID,负责在线教育平台的大数据系统建设。2019年7月,百度前副总裁兼百度移动生态企业集团首席技术官郑子斌被任命为VIPKID首席技术官,负责公司总体技术战略规划。
显然,教育+互联网的后半部分也来了。
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才吸引力增强。
正如消费互联网向产业升级对互联网人才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教育公司也提供了人才缺口。那么,为什么这些跨境人才除了选择医疗、金融和房地产等差距相似的行业外,还选择教育作为新的着陆点呢?在互联网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这些跨境互联网人才如何看待教育产业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教育培训行业,尤其是网络教育,近年来的发展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1.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规模相当大
教育是一个特别分散的市场。新东方未来的市场份额合计不到5%。这是一句老话。与快速增长的互联网行业相比,教育行业似乎“慢”了一点多,互联网行业正在烧钱、花钱和快速扩张。
“教育行业具有非常强的离线属性,是一个相对难以快速扩展的类别,这反映在复制和扩展离线商店的难度上。我们观察到,该基金对早期教育和创业,特别是线下教育项目的参与度非常低,因为中国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更加关注互联网在行业中的作用以及商业模式快速增长的潜力。”景源的资本合伙人田敏告诉多智。
家庭作业帮助首席算法专家宋洋(Song Yang)提到,以前没有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也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渗透,因此不可能造成寡头垄断或垄断局面。
今天,网络教育第一年的到来为网络教育打开了大门。网上教育似乎欢迎互联网方面的许多新的可能性。
"一旦互联网可用,一切就不一定都一样了."宋洋解释说,从很大的时间点来看,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之后,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移动支付方式的出现使得信息联系和获取渠道更加广泛,支付手段更加成熟。此时,通过互联网进行教育已经变得可行。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了。我们应该知道,其他两个或最多三个互联网行业已经基本上瓜分了市场。在教育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中,互联网教育确实有许多值得做的事情。”宋洋说道。
2.资本市场表现良好
有人说资本是最有利可图的。资本流向哪里,必然会有一些值得的诱因。
作为一个急需的产业,未来教育领域的规模将继续扩大,达到1万亿元的市场规模,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和需求的升级,这一规模将继续深化和增长。田敏提到,近年来,互联网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教育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根据道威尔资本(Dowell Capital)的《2018年教育行业投融资报告》,在2013年第一年网络教育的辐射下,2014年成为过去几年教育投资增长最快的一年,同比增长率为173%,也称为网络教育市场爆发的一年。此后,每年的总投资额和投资额一直保持在500多宗的高位。
"投资者喜欢看大市场,网络基金的在线游戏更容易理解."事实上,正如田敏所说,近年来,教育产业已经成为资本涌入的领域,许多机构已经投资于教育。
另一方面,如果这是教育公司为接纳互联网人才而作出的努力,互联网人才的跨境教育将不可避免地将互联网的“聚集网络效应”文化注入教育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快速烧钱用于交通。
这种效果在互联网领域并不贬损。
“许多互联网产品都是由于网络效应。平台上的人越多,用户体验就越好。”赵玉安解释说,当社交媒体中只有少数人时,用户体验显然不太好。例如,搜索引擎的用户越多,通过用户点击数据和机器学习来调整排名的体验就会越好。因此,它通常是通过先烧钱来扩大用户规模和在早期兑现的模式。
但是教育的商业模式明显不同。“教育是一个服务业。教师的供应链非常沉重。用户越多,教师服务的标准化就越复杂。如果管理不完善,基础课程安排可能会有问题。因此,从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需要考虑稳定的增长和利润。”赵玉安提到。
宋洋告诉多智,教育必须以质量为重。只有有了质量,口碑才能建立和传播。“当你不断给用户带来足够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又反过来出现时,用户真的愿意融入你的场景。”
在海豚的脑海中,赵玉安会刻意安排一些活动来讨论教育商业模式和本质,也会刻意为这两个不同的人才组织联合游。"不断促进他们的沟通和理解."
然而,在吴俊琳看来,不同类型人才之间的这种思维碰撞并不是坏事,而是一种迭代和升华的产物,这使得商业化的产品对用户和商业价值有着360度的视角。
似乎这场文化冲突建造的“柏林墙”正在随着时间推移而移动,人们正在一砖一瓦地搬走。教育行业越来越多地向互联网人才开放和扩展橄榄。
未来,跨境人才的爆发力更值得期待。
(王锦和李远是化名,汪道涵也为本文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