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城市供水区_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5周年,五省市党报记者联动看变化——一泓清水惠泽京津冀豫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和重大生态工程。它的成就是当代的,并将有益于未来。在南水北调工程供水五周年之际,来自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五省市的党报记者携起手来,深入工程水源区和北部受水区,走访城乡居民和库区移民。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反映了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在过去五年中的巨大变化,突出了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揭示了这个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黄钟超记者陈华平·黄萌

南水北调中线城市供水区

12月10日,游侠彭太成游览了丹江口水库以保护这座山。(照片由FOV陈华平拍摄)

湖北:胡艺水库向北方输送清水

丹江口水库有清澈的水和无边无际的森林。

12月10日,湖北日报的全媒体记者来到丹江口市牛河林业管理区莲花寺村梁西沟移民安置点,见到了骑摩托车归来的游侠彭胜安。

谈到中线工程开工五周年,彭胜如释重负:“由于南水北调工程,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退耕还林后,彭胜安没有土地种植,所以他在水库支流从事拦鱼养殖。2016年,丹江口水库水产养殖网箱和水库分支拦河坝全部被禁。2017年,他再次改变,成为护林员,占地3000多亩。

牛河有69名护林员。2001年,南水北调工程尚未启动。丹江口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转型发展的构想。乡镇机构改革后,牛河退出乡镇,建立了林业管理区。2004年,它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2013年,被提升为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管理局局长俞平表示,牛河森林公园主要集中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丹江口湖和山区”。森林公园管理局的使命和天职是保护植被,保护水源,确保可持续地从水库向北方输送清洁水。

在森林镇,记者看到镇上的房子很新,街道也不拥挤,所以他看起来很安静。除了增加生态环境的容量,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做“减法”。

今天的牛河是丹江口水库最好的植被保护地,森林覆盖率达92.5%。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成为千岛馆,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画家前来摄影写生。节假日和周末,前来休闲观光的市民络绎不绝,却忘了回来。

“这意味着流浪者的责任。室外烘烤和引火入山应严格监督。冬天天气干燥,防火任务非常繁重。”16: 30,记者离开了古武寺村。游侠彭泰成从家里推出摩托车,开始夜间巡逻。

河南:一条运河用清水冲刷中原

河南日报记者高长岭

南水北调中线城市供水区

中线工程总干渠向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水库补水后,水库堤岸绿色美丽。(河南日报图片)

水从南方来滋润我伟大的中原。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线工程已经向河南省提供了近90亿立方米的水。供水覆盖全省40个县(市)81座水厂、银丹灌区、6座水库和20条河流,惠及2300万人,有效农业灌溉面积115.4万亩。

河南南方的水解渴。河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2%,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在过去的五年里,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成为河南省一个充足可靠的重要水源。

“原来,饮用水的硬度约为380。使用南方水后,硬度只有80左右。南门感觉又好又甜!”焦作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许邵敏说,过去水质很差,焦作人很少喝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南水泡茶。

南水北调的覆盖面从一个城市延伸到另一个村庄。濮阳市已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计划在两年内逐步实现南方农村供水的全覆盖。目前,清丰县和南乐县已实现全球供水,惠及90万农村人口,150多万城市居民享受到了南方甜美的水。目前,全省已有64个乡镇饮用了南方水,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

五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为河南省受水区河湖系统新增生态用水16.29亿立方米。

郑州市主干道长129公里,水面15000亩,相当于新增150个湖泊,水面100亩。郑州位于市区主干道两侧200米以内。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文化公园规划建设水平高,总长度61.7公里,总面积近25平方公里,相当于郑州市82个人民公园。中线总干渠形成了以环城110公里河道、五座城市湖泊、四座滨水森林为主体的“三河两圈一水点缀莲花城”水系格局。

南水北调为中原地区的绿色发展定下了基调,并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

河北:优质南水取代高氟水

河北日报记者马琰铭

南水北调中线城市供水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河北省定州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北分局提供地图)

12月9日,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普鲁屯村71岁的村民高英打开水龙头,看着清澈的水喷涌而出。他从小就因喝高氟水而弯曲变形:“自从喝了南水以后,我的手就不再疼了。”

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人口42万。它是典型的农业县和省级贫困县。受地质构造影响,该县地下水中氟含量一般为1.5-3毫克/升。长期饮用高氟水会导致氟斑牙、氟骨症等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这是一个典型的地下水氟超标县。

5月底,枣强县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县城42万人和553个行政村都喝了汉江水。河北省已有90多个县(市、区)、26个工业园区、138个供水目标和2000多万人饮用了南方水。

国家在河北省实施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2016-2018年,农村居民河水指数调整分配到2亿多立方米,全省6个城市37个县(市、区)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通过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将地表水电厂与农村供水站连接起来,全省已连接231个农村供水站,铺设管道2960公里。到2018年底,受益人口将达到506万,将抽取1.26亿立方米地下水。

2019年,全省将投入17.92亿元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包括18个饮用水氟超标县;全国有15个非高氟县,投资6.58亿元,受益336万人,抽取地下水7000万立方米。

“从2020年到2022年,河北省将再投资40亿元,继续增加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届时,河北人民饮用高氟水的历史将彻底结束。”河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北京:70%的自来水来自汉江

北京日报记者叶笑言

南水北调中线城市供水区

随着南水北调进入北京,北京的水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北京日报记者李杰拍摄)

12月11日,北京丰台区幸福家园社区的赵闫飞打开水龙头,连接一壶干净的自来水,煮沸,泡一杯绿茶,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自2014年12月12日起,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同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进入北京后,这已经成为赵闫飞的正常生活。

在过去的五年里,北京已经接收了超过52亿立方米的南方水,首都的1200万居民尝到了它的甜头。此外,北京平原的地下水位上升了近3米,已有6亿多立方米的水被存入大中型水库进行“恢复”。郊区的一些山泉又被洪水淹没了,普通人家门口的河流和湖泊又干净又绿色...由于南方的水,北京已经变了。

北京市区自来水总量的70%是汉江水。供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和大兴、门头沟、昌平、通州等地区。北京还将部分南方水储存到大中型水库,如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十三陵水库,以增加战略水资源储备。在过去的四年里,密云水库已经“喝”了4.5亿立方米的南方水,创下近年来的新高。

充分利用外部调水,计划关闭自备井,大压力开采地下水北京市水资源调度中心副主任王文君告诉记者,2016年,北京市地下水位停止下降,缓慢上升。2018年,这一上升速度显著加快。今年9月30日,北京的地下水位比南水河进入北京前上升了2.88米。市水务局水文站10月份的监测数据显示,北京今年降雨量少了一年,而地下水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上升。这是40年来的第一次。今天,昌平连山石村、延庆爱官营村和怀柔白泉山的泉水已经恢复喷涌。未来,北京将欢迎更多的南方水域。

三千年前,北京靠水繁荣。三千年后,北京又因为水而改变了。

天津:天津有成千上万栋房子

天津日报记者何慧文

南水北调中线城市供水区

南水北调工程曹庄泵站是天津市的配套工程。(天津市水务局王燕摄)

调节池和进水池清晰透明。在高高的厂房里,6台大型水泵嗡嗡作响。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5周年之际,记者抵达天津干线枢纽曹庄泵站。爬上河北省子牙引水井大坝,我看到南河水涌进巨大的引水井池,然后“分成四条路”分别汩汩流向中心城市、滨海新区、二王庄水库和海河。

南水北调流入天津,在滦津引水工程的基础上,开辟了天津第二条调水“生命线”。近五年来,全市城市供水总量从2014年的11.6亿立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17.9亿立方米,其中引水占城市供水总量的比重超过80%,成为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南水北调已覆盖天津16个行政区中的14个,惠及1000多万天津居民。

“水!水在流动!我们终于喝了这条河!”今年11月30日,吴清区南蔡镇丁家山村的居民张钟燕看到自来水涌出时,喜极而泣。

南水北调中线城市供水区

武清区实施农村饮用水水质改善和效率提高工程,率先实现南水北调水源转换,使北方622个村庄和66万村民享有与中心城区相同的南水北调。天津市水务局局长张志波表示:“截至今年年底,天津市已改善了1149个村庄和115.2万人的供水。项目明年竣工后,除北部山区242个村和滨海新区大港2个偏远村外,我市所有农村居民都将饮用自来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

从2016年开始,天津将充分利用引河、引滦和雨洪资源,实施生态补水。逐步实现海河、子牙河、北运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补水正常化。它将定期为七里海、大黄堡、团波和北大港等南部地区的河道补水。每年将实施10亿立方米以上的生态补水,有效恢复区域生态环境,使金门再次如画。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