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人民评论_人民网常务副总编辑赵强:评论的时代 时代的评论

李子柒人民评论

11月12日,“让评论与时俱进——2019党报评论整合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由人民日报主办,人民日报评论部和解放日报主办。以下是人民网常务副主编赵强讲话的真实记录。

谢谢你的邀请。

评论是媒体的一张脸、一个标志和一面旗帜。它们对于塑造媒体形象、保存媒体气质和展示媒体特色非常重要。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这是评论工作的最佳时机。目前,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基本上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是从互联网上获得的。在网络时代,有大量的信息。为此欢呼之后,人们逐渐对信息混乱变得警惕,厌倦了信息超载。随着“算法”的出现,人们对信息茧变得更加焦虑。此时,信息的选择、整理、分析和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受众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公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舆论建构的“伪环境”。当舆论在从局部信息和个性的角度描绘外部世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偏见、狭隘和情绪化时,如何提高这种描绘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方向感需要对舆论评论进行澄清、引导和修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当人工智能被引入通信领域,机器人写作不再是新闻,高质量、系统化和个性化的思想表达仍然是稀缺资源,观点评论在短期内很少被取代。这是评论潜力巨大的时代背景,也是评论潜力巨大的内在支点。

同时,我认为这也是评论工作的最困难的时候。随着舆论生态、媒体结构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舆论传播的社会性、移动性和视觉化趋势日益突出,评论的开场、受众特征和呈现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留出特别的时间,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拿着《人民日报》,阅读该版的文章是一种心态。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在乱流中拿出手机,随意浏览和推送信息将是另一种心态。不同的开场场景导致观众对评论的期望减弱,忠诚度下降,随意性增加,情感增加。特别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忠诚的粉丝正在老化,年轻一代正在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主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全方位的信息渠道使他们视野更广,思维更活跃,个性更鲜明。主流媒体在思想导向、价值导向和观念导向功能上面临着更多的需求方面的挑战。这一领域的变化迫使评论工作时不时地、因情况而异,并在供应方面进行结构改革。通过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评论的叙事逻辑、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应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征,在评论时代书写时代评论。

一篇好的评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我们认为,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找到正确的目标,尊重理性,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提高可读性。此外,网络评论有其传播特点和平台责任。“权力源于人民”是人民网的座右铭。秉承“人民”的最初之心,充分发挥“网上评价”的特点,为人民演讲,赢得人民的信任,以权威的声音在网络空中引领公众喧嚣,是人民网上评价的根本目的和方向。结合今天的主题和人民网的实际,我分享了一些人民网评估的做法。

一是通过小切口看到大主题。面对受众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的深刻变化,在线评论应该有宏大叙事的视角,更重要的是,观察个人的感知。它应该善于从观众真实而感性的生活经历中,用小观点和小观点来诠释主题。例如,关于19届四中全会的宣传,党报评议会非常开放和封闭,如黄忠和鲁大,而人民网上评议会则试图从见证人、受益者、参与者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促进者的角度发起一系列评议。

第二是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真相。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评论不仅要“说进来”,用网络语言拉近与网民的距离,还要“跳出”以思维的高度、深度和力度影响网民的思维。人们的网上评论不断试图更新话语系统,包括幽默戏谑、尖锐有力的直接攻击、热情激昂的自白,辅之以比喻、拟人和类比等修辞格。讨论被简化了,推理又深又简单。许多原本模糊的问题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呈现给网民。我们发表了六系列评论,驳斥“敬畏和崇拜美国”的心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赢得了领导机关和广大网民的肯定。

第三,一体化促进新的增长和发展。与传统媒体评论相比,在线评论在媒体整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现有产品线的基础上,人们的在线评论正在努力探索新形式的内容技术,以反馈内容制作,并努力通过“吮吸”达到“情感”最终“情感”的交流效果。今年国庆阅兵后不久,我们推出了视频评论“让我们赞美人民军队”。通过虚拟可视化技术,使人们感觉清新,达到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以上就是我与你分享的,谢谢。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