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智能研究中心
华东理工大学梅陇校区信息学院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有几台看起来很普通的电脑。你可以打开电脑,看到上海天然气分布的详细地图。您可以划分154,000个网格,查看地图上任意点附近的燃气事故分布、数量和类型。实现对上海28个燃气应急抢修站在不同时间段、时限、天气条件等条件下覆盖范围的准确计算;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管理管道风险,指导系统制定维护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当风险指数达到警戒线时,相应的应急预案会自动启动,以尽可能降低管道事故的发生率……这里是华东科技与神能集团联合成立的能源大数据研究中心。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将在这里被用来建立一个城市的能源安全系统。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燃气数字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地下燃气管网信息和地面用户信息的采集、整合、关联和管理,构建上海燃气系统实时感知系统。在数字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市能源的智能化服务,保障安全生产和配送。
那么,气体的数量是从哪里来的?如何建立气体安全大数据系统?该中心主任余慧群教授表示,居民使用的煤气费和住宅小区的建筑信息都是该中心大数据的来源。燃气用户的数字化建设主要是构建居民用户和非居民用户的分布和肖像,主要包括人口标签、行为标签等。同时,知识库的建设包括:社区知识库、本土知识库、交通知识库和商业用户知识库。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智能的城市能源安全“数字大脑”。
余慧群表示,有了“数字大脑”,上海的燃气管理将在未来发生巨大变化
首先,提前预防。通过对设备的历史运行数据和故障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结合设备制造商的专家数据对收集到的设备和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以最佳资源维护机组的安全、经济、可靠运行,预测设备主要部件未来的故障发生和剩余寿命,提出维护或巡检计划,并对小于预设值的部件进行报警和提醒。当风险指数达到警戒线时,相应的应急预案将自动启动。
第二,处置问题。围绕涉及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的关键节点,如闸门、调压箱、调压站等,进行7 * 24小时的监控,实时掌握关键节点的运行数据,如管网压力、管网流量、燃气浓度、热值、温度、闸门积水高度等。当事故发生时,可以诊断事故的位置和类型,并给出相应的控制策略,帮助调度员进行控制。实现智能报警,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现场数据,派遣相关人员进行阀门关闭、紧急救援、用户通知、现场报警等协调工作。
最后,它恢复了。事故发生后,记录事故情况,建立数据库,通过事故回放、故障特征分析等方法对事故进行分类,挖掘潜在的事故因素。
余慧群表示,中央人工智能系统可用于实时分析上海燃气事故紧急抢修的及时率。同时,利用中心建设的上海燃气地下管网、地面用户和应急处置数据双智能平台,采用优化原理和搜索技术对事故附近的管道进行机械调查,可以有效防止燃气泄漏,进行准确的调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影响和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人工智能+大数据”对未来城市能源安全具有巨大潜力。
新民晚报记者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