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赖,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新的风险因素不断涌现。
最新数据泄露发生在意大利银行业巨头裕信银行。根据该行的回应,由于一份2015年的文件被销毁,近300万客户的一些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
面对金融体系安全带来的更多问题和需求,记者从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2019)中国新金融峰会论坛”上了解到,监管机构、银行部门、信贷调查和金融科技机构等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对上述议题进行了思考、探索或需求。
一方面,金融业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变革,金融与科技高度融合;另一方面,智能银行和开放式银行等新模式相继诞生,各种金融机构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
然而,转型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所有关于转向何处、如何转向以及如何评估外部机构的扶持效果、平衡商业和社会利益以及保护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的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由于数据是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确保数据安全应该永远是底线."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首先,应加强组织、机制和标准方面的总体规划。第二,应根据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建立全球数据模型和科学合理的数据结构。此外,我们应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充分性和充分保护”的原则,充分评估潜在风险,适当控制安全网关,加强数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防止用户数据的泄露、篡改和滥用。
然而,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奇认为,在新的数字环境下,运营商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更加专业和熟练,而消费者的地位越来越弱。他指出,首先,法律供给需要改善;其次,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在处理基于数字平台的侵权行为时,不得不花钱从第三方公司获得法院批准的证据,这仅是对消费者的一个巨大挑战;第三,数字技术知识对消费者有障碍。因此,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政府和市场都应该为消费者提供更有效的保护机制。
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卫民指出,该行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为了实现传统银行的转型和发展,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规模过大而无法改变的问题,另一个是变革太迟的问题。目前,虽然银行创新步伐加快,但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转型仍存在六大矛盾和困难:个性与标准、封闭与开放、在线与离线、协调与分散、经验与风控、敏捷性与稳定性。
“在实施路径上,”郭卫民进一步解释,“关键是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实施扁平化敏捷银行管理模式。通过渠道、产品、生态、营销、风控和运营等六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前台最终将整合到场景中,在中国和台湾之间拥有广泛的触角、敏捷的迭代和智能定制,后台将集中化、高效化和集成化。”
关于大数据在金融活动和服务中对实体经济的应用,中国信用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岳志刚认为,目前,国家和行业层面应建立数据形成和技术使用的法律框架,形成信息安全机制,同时构建适合普惠金融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方面,它应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它应该控制风险。此外,应注意控制杆的使用。
白蓉云创始人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韶峰也表示,诚信和创新是金融业永恒的话题。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白蓉在科技方面投入巨资,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区块链等方面,帮助中国的信贷行业变得更加包容,让许多普通人获得金融服务。
谈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霍碧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林表示,在区块链技术得以实施之前,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首先,基础设施需要改善。其次,区块链技术目前只是政策驱动的,而非场景驱动的。没有足够的人才可以将区块链技术与实际场景相结合。
“目前,全球监管越来越严格,不同国家的监管政策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国际企业来说,有必要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监管政策,以满足它们的合规条件,并继续在合规环境中运作。”李林进一步向记者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