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如何_清澈的水来自南方,流淌人心——写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五周年之际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如何

北巨马河涵闸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惠南庄泵站上游2公里处,是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北京的分界点。冬天温暖的阳光下,绵延数千英里的南水清澈明亮。

据水利部南水北调司统计,截至11月19日,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共调水297.1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至山东调水39.11亿立方米,中线至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调水258.0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在保障沿线居民供水、控制地下水超采、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支持接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水安全、水生态和水环境方面大大提高了项目沿线人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如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桃岔渠首枢纽工程。(信息图片)

普通人的福利大大提高了。

每天早上起床后,北京丰台区星河源社区的居民梁毅打开水龙头,迅速注满电水壶,开始烧水。“在南水北调来到北京之前,这里的水是浑浊碱性的,两三天后水壶就会有一层厚厚的水垢。”梁毅说自来水不仅碱含量少,而且味道甜美。

喝好水关系到人们的幸福。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投入运行以来,接收区40多个大中城市供水保障率提高,水质得到改善。它已成为项目沿线城市的“主要”水源,直接惠及1.2亿多人。

在北京,南方的水占主要城区自来水供应量的73%。自来水硬度从每升380毫克降至120毫克至130毫克,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增至1.2。天津市14个行政区的居民供水为100%的南水北调,已成为天津市供水的“生命线”。在河南,受水区的37个市县都与水相连。郑州中心城市80%以上的自来水是南水北调。人们告别了在夏季用水高峰期的半夜取水。在石家庄、廊坊等河北80个市县,500多万人,特别是黑龙港,告别了高氟水和苦咸水。

一些专家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它承担了供水和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双重责任。

在阳光下,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焦作市段的水流汩汩作响,该段旁的人行跑道上的许多居民正在锻炼身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管理处安保负责人王守明表示,南水北调焦作段建成前,“环境脏乱,环境配套措施不完善。”项目投入运行后,总干渠为焦作增加了50万平方米的水面,给焦作人民带来了水灵,改变了焦作市的“小气候”。

南水北调给沿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真正的改变。清水汩汩是最好的见证:东线、中线一期投入运行后,东线一期水质达标,水质稳定在地表水三级以上。中线水源区水质总体良好,输水水质始终优于二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如何

图为2019年10月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段进行无人机采样和水质检测。中国经济网数据

生态效益正在逐步扩大。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由来已久,制约着华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自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车以来的五年里,水利部考虑到防洪安全、水源地和受水区供水等因素,在补充河湖水源和地下水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干涸了几十年的滹沱河再次潺潺流淌,这是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效益的最佳范例。河北省水利厅防汛办公室副主任俞陶青告诉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多年来,滹沱河几乎一年到头都是干涸的。由于南水北调,河水清澈,两岸绿色,风景优美。生态效益非常明显。”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不断推进,工程的生态和环境效益逐渐扩大。在东线,长江和黄河的水通过干线工程先后分流到南四湖和东平湖,补充了2亿多立方米的水,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中线工程,从2018年开始,中线工程一期总加水量为25.44亿立方米。其中,河北省有12条自然河流分阶段恢复,通过对白河、清河等3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区域水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南水不容易来。平衡南水北调工程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是水利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课题。以北京为例,南水北调到达北京后,不仅进入城市日常供水管网,而且在水源的“逆向补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中心副主任王文君解释说,所谓的“反向回灌”是指一部分南水将被输送到北京的水源密云水库,地下水将被补充以储存这部分水。监测数据显示,北京的地下水位从2016年的下降上升,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在三年内上升了2.88米。

对于一个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城市来说,地下水位的上升意义重大。这是南水北调给北京供水模式带来的深刻变化。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牛辛强所说,“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的显著效益,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北方水资源”。

交通水平不断提高。

南水北调的关键在于水质。成败也在于水质。「东线工程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水质。从长江抽到北方的水也能保证水质。污染必须首先得到处理。”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伊森说。

污染控制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先治污后调水”的原则,东线一期工程投产前,全线进入河流的氨氮量必须减少28000吨,减幅为84%,这在世界污染控制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清理酱油湖就是再换一次水。很难想象。”王伊森说。

为了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清水的可持续北移,水质标准已成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所有地方的“硬约束”。据山东东平湖八里湾站负责人李庆义介绍,为了优化水质,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清理网箱养殖、鱼归湖、清理周边矿业等。在电站建设期间,使湖水流动,充分发挥水体的自净能力。

整条干线的水质安全离不开自动监测站的“金眼”。过去五年,当供水系统全面展开时,东线工程第一期已设立九个人工监测段和八个自动水质监测站。中线一期工程在河源、河南、河北、天津分别建设了先进的水质监测实验室,对干渠水质进行连续跟踪。

近年来,自动监控系统在设备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桃茶管理处安全部门负责人匪警表示:“原监控系统只是对数据进行了检查和分析。现在,该系统的模块还可以预测哪里的水质受到污染,并分析可疑数据。”

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全面投入运行以来,工程质量和水质都经受住了考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工程。

正如王伊森所说:“今后,如果能够完成南水北调东线、西线和中线工程的总体规划,就可以基本实现黄淮海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列)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