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石家庄新闻(全媒体记者王晓庆):2014年12月12日,长江向北流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通。在过去的五年里,一衢河缓解了石家庄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滋润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城市生活、工业和地下水保护带来了“活力”。石家庄市不仅有350万人获得了长江水。此外,石家庄自备井数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随着井数的增加和井数的减少,石家庄的水生态已开始呈现出良好的趋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如何
虽然已经是冬季了,但从市区的子龙桥到藁城一段的滹沱河,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两岸的滨河景观道路纵横交错,两岸树木错落有致,营造出诗意、自然、和谐的共生关系。通过绿水养水,绿水养水,干涸多年的老河道,现在重现了清水、绿岸和浅水底的美景。
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它会在干涸几十年后复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补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通以来,通过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的综合治理,江湖地下水回灌量已超过7亿立方米。河两岸10公里以内的地下水位已经显著上升。正定县水利局的技术工程师刘力说,在过去的五年里,滹沱河沿岸的地下水位上升了大约5米。“从数据来看,正定县2015年地下水位为37.71米,2019年上升至40.56米。近年来,增幅为2.85米,尤其是滹沱河沿线地下水位测点增幅明显。永安、陶盘和正定水厂的涨幅最高,为5.57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如何
有了足够的水,正定县滹沱河上的一个小村庄周家庄村今年开始恢复繁荣。11月14日,生态稻第一季大丰收,亩产1100斤。村干部王金华眉开眼笑:“打包,准备去超市。这盒两米,两个品种6斤,售价138元,”
正定曲阳桥乡位于滹沱河畔。它被称为“半中空、半小丘、稻麦种植”的奇迹。它曾经是贡米的历史发源地,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王秀琴,一个已经在村子北部种植水稻好几代的村民,说:“我们也在老河边种了水稻。这里的米饭又好吃又甜。你去灵寿卖大米的时候,据说是从曲阳桥乡来的。它裂开了,完成了。它必须扩大。”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滹沱河上游来水逐渐减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周边泉水干涸。1999年以后,周家庄人引以为豪的大米完全消失了。20年后的今天,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曲阳桥镇的水稻种植恢复了生机。王金华说:“现在我们正在给田地浇水和打井。显然,泵上的水量又大又浅。如果水位不上升10米,情况大致相同。水流开始超过30米。干旱时,这里曾经有60或70米。”
两年来,石家庄滹沱河治理工程相继实施。曾经干涸的滹沱河再次恢复了潺潺的波浪。此外,采取了生态恢复、河道整治、自然补水、生态补水、地下水开采控制、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142口自备井关闭等一系列措施,滹沱河地区地下水位提高到34.51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石家庄市南水北调总干渠长123.19公里。在过去的五年里,石家庄已经使用了超过2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包括16亿立方米的供水和7.5亿立方米的生态补水。一渠之水不仅缓解了石家庄的缺水渴望,而且使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加灵活和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