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台子村焕然一新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市场监督局驻村工作组扶贫工作纪实
——周平·鲁静,我们的记者李燕
“白云漂浮在蓝天上,我的村庄呈现出新的面貌。如果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很自豪地告诉你,这是二台子村……”11月25日中午,宁静的村委会大院响起了二台子《为新农村歌唱》。此时,农忙季节已经过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星河县城关镇二台子村的村民正在为新年晚会排练。进入常驻团队办公室,“常驻团队帮助做实事,感觉是为了解除人们的烦恼”,“感觉是为了温暖留守儿童,救济是为了帮助穷人和志愿者并行”...墙上挂着几面红色的三角旗。
乌兰察布市星河县是全国贫困县。乌兰察布市监察局派出的常驻小组于2018年4月来到二台子村。该工作队有五名成员,老人、中年人和年轻人。“那时,村子里的道路坑坑洼洼,松树树苗长成刺猬,垃圾到处扔...办公室空间非常简单,房子到处漏风,屋顶漏雨。起初,工作人员每天挨家挨户进行调查。那时,是一个阳光明媚、泥土覆盖的日子。”常驻团一秘李友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动情地说:“我们来到二台子村时,我们是村民,想做点实事!”
今天的二台子村为每个家庭的前面铺上了平坦干净的道路。垃圾桶和手推车摆放有序。新的门窗被替换,新的白色墙壁被粉刷。院子里种的果树和堆放整齐的玉米葵花籽让村民们笑了。自配对援助启动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乌兰察布市市场监督局在二台子村的扶贫投入超过35万元。由于该局领导小组和村工作队的不懈努力,该村的消除贫穷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到目前为止,该村49户贫困家庭的113人已经全部脱贫。
“知止·双福”激发人的内生动力
党群书记、乌兰察布市监察局局长王世平来二台子村调研时多次强调:“要脱贫致富,不仅要有“富口袋”,还要有“富脑袋”。我们必须坚持帮助穷人与支持意志和智慧相结合。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扶贫与支农相结合,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居民小组始终把贫困家庭的思想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对于那些“懒惰而分散”的贫困家庭,他们会回到自己的家园,认真地把事情讲道理,用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生活中有困难和负担的村民来说,他们被视为亲戚,他们会尽力为他们寻找出路。
王兰考,一个贫穷的家庭,现在看着院子里的鸡、鹅、羊,自信地说:“党的政策很好,我还要更加努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王兰考最初在国外工作。他在工作中受伤,因此变得很穷。有一段时间,他抛弃了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常驻团队多次拜访他,启发和鼓励他。他们知道他有养羊经验,帮助他规划庭院和圈地,并在全县获得18000元扶贫补贴,从事水产养殖。王兰考现在是村里著名的富有专家,也是一个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养羊大户。
北营子自然村的尚白瓦是一位来访的老家庭成员。驻地工作人员已经多次与他交谈,并向他宣传相关政策。他已经理解了原因,并带着感情帮助他有效地解决了问题。他已发展成为稳定性维护员,负责二台子村的稳定性维护。以村为单位的工作组向村两个委员会建议设立清洁工、保安员和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帮助村民在家里找到工作,引导贫困家庭通过艰苦努力致富,增强扶贫的“造血”功能,为实现农村振兴战略提供基本保障。
为了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村委会和村组对此进行了思考,成立了两套“励志超市”。他们每月在扶贫效果、工业发展、环境卫生、遵纪守法、维护公共秩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邻里关系、摒弃旧习俗、配合村委会的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开展评分活动。村民可以根据他们每月的收入在“灵感超市”换货。通过评分,友善、互助和友谊、文明和和谐的气氛已成为村里的普遍做法。
居民队从村里“两个委员会”的过渡、土地权利的确认和宅基地纠纷到小家务,一马当先,一马当先。他们从群众利益出发,用情感和理智说服人民,解决村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台子村的村民也变得和睦了。
准确实施政策实现农村集体经济零突破
只有开出“药方”,才能根除“贫困的根源”。以村庄为基础的工作组将工业发展视为消除贫困的支撑点。二台子村有六个自然村。今年年初,39号自然村种植的红谷子没有产量。村民们极度焦虑。在关键时刻,村“两委”和居民小组进行了多方面的走访和调查,精心策划并决定因地制宜地改用大豆,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收成。他们还得到国家的补贴。大个子们很高兴保持沉默。村民刘尔瓦打趣道:“我将种植团队要求我今后做的任何事情!”
“很遗憾,以前村子里的这个地区总是短缺。居民小组到达后,该村的“两个委员会”得到了协助,规划和建设了10多公顷集体生态经济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的建成不仅增加了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还使十多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能够就地找到工作。这可以说是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大丰收。”村党支部书记闫亮兴奋地告诉记者,总投资30万元的森林公园于2019年4月开工建设,现已竣工。果树挂好后,估计每年可以摘5万公斤水果,年收入20万元。在村“两委”和居民团队的努力下,二台子村集体经济彻底告别了“零时代”,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1万元。
根据实际情况和广泛的研究,以村庄为基础的工作队覆盖了6个自然村庄的265户家庭。驻地团队积极与村“两委”合作,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党建带兵扶贫、文艺带兵扶贫、集体经济带兵扶贫”的工作思路,制定科学细致的扶贫发展规划。招募老村支书参加“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提高认识,学习知识,讲故事,树立榜样,鼓励村支书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改善,帮助贫困家庭,宗教人员“一对一”帮助。遇到困难和重大事件,专责小组和村“两委”坚持落实“532”工作方法,“两委”过渡顺利完成。在工作队的合作下,确认土地所有权的复杂任务已经完成。
一村一品,为特色庭院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狼毛营村为猪村,北营子村,西营子村为鸡村;39号村是一个种植经济果树的村庄。二台子村是一个粘糊糊的玉米种植村。”李友和介绍了村里庭院经济的培育。乌兰察布市市场监督局党委书记兼局长王世平和乌兰察布市市场监督局副局长贾志成到县乡了解调查情况。相关人员被召集到现场进行研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局把发展村庭院经济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积极鼓励村民在屋前屋后种植果树,在庭院里养猪、养羊、养鸡、养鸭,努力建设村特色庭院经济。
驻地团队带领村民充分利用庭院空,根据不同自然村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掌握技能等优势,帮助村民规划庭院和围墙,带头在全镇落实“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发展理念。二台子村村委会制定了相应的庭院经济发展补偿措施。如今,特色庭院产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目前,6个自然村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全覆盖,庭院种植156户,果树1300棵。存活率在95%以上。种植了近4公顷粘玉米,饲养了41头猪和1612只鸡。今年秋天,村里的“两委”和居民小组积极联系商家为农民购买糯玉米,帮助农民销售2.4万条糯玉米,累计收入2.4万元。据初步估计,庭院经济每年平均带来2000元的家庭收入增长,村民们对尽快摆脱贫困充满信心。
“我们都以村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我们有效地帮助村民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的难题。我们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我们也分享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喜悦。只有当他们发自内心地微笑时,我们才能感到轻松。”党委书记、局长王世平表达了全体扶贫干部职工的衷心祝愿。
中国质量新闻(责任编辑: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