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衡山战胜贫困

连绵不断的黄土斜坡,多山,到处绿色;龙武定河,辽阔肥沃的土地和美丽的风景。今天的衡山,有着五颜六色的千山,郁郁葱葱的山谷,清澈的天空和蓝色的水...这一切都归功于38万衡山儿童几十年来采沙治水的决心,归功于区委、区政府对“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科学结论的坚定贯彻,归功于衡山经济生态并重、绿色增收的绿化战略。

近年来,衡山区林业局抓住赶超机遇,围绕“生态产业化、工业生态化”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它不仅要用美丽的山川编织“绿色被子”,更要为人民致富鼓起“口袋”,确保林业精准扶贫工作稳定、增收致富。

全国动员绿色种植者撤退到沙漠中。

衡山区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这里曾经是西夏国创始人李元昊的故乡。它也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出生地。这里也是汉武帝驻军和集结兵力的马场。两千年前,曾经有一片“辽阔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然而,经过几千年的战争和人工耕种,到了明清时期,这个地方已经变成了一片“四处寻找黄沙,不生产粮食”的不毛之地。衡山以六合河和武定河为界,北部为沙滩区,占总面积的32.3%。南部是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1.3%。中部是陆河、武定河等河谷,占总面积的16.4%。风沙区集中在武定河以北和陆河以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整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0.4%。流动的沙丘连绵不断,流沙不时掩埋农田、道路和村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衡山人民按照“南控土、北控沙、中控水”的规划,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流沙得到初步控制,沙尘暴肆虐、风沙消退的局面逐渐缓解。改革开放后,衡山加快了治沙的步伐。到20世纪80年代,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20%左右。1998年,衡山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重点县。此后,林业投资增加,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绿色通道、义务植树等项目相继实施。2009年,全区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1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32.3%。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恒山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坚持防治沙植树。他们决心把沙漠变成绿洲,实现了“人进沙里退”的大逆转。

开车进入衡山,道路两旁的“绿色走廊”就像一个影子。常青树和景观树被分散和搭配形成一个景观。公园里,绿地和水池相互增辉,植被丰富多彩。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立足长远,结合实际,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由近及远、注重实效”的原则,确定了本地区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总体规划。以长城沿线的道路和沙地为框架,延伸到两侧,形成一系列绿色森林带。为了加快城市绿化步伐,改善城市气候,应优先将城镇周围的荒山绿化提高到更高的标准。我们专注于控制沙子和灰尘的来源,开始了一场与沙漠的战争,并努力啃掉已经存在多年的“硬骨头”——沙漠的裸露区域。自2012年以来,衡山区大力实施樟子松基地建设、千里绿色长廊绿化、大沙苑沙飞植树、河道农田林网绿化、城乡绿化、榆林市周边防护林带建设、林业产业建设、能源企业绿化等“八大绿化工程”,形成了互联互通的绿色林带治理格局。 小城镇中分散的绿色点,以及集中管理灰尘源的点、线和表面的组合。 在全面推进的同时,将在关键治理领域进行关键投资和关键实施。地表绿化和灌木种植应适当减少投资,乔、灌、草结合,常绿和落叶树种混合,适当增加投资。对于相对集中的乡镇来说,组合区的绿化集中且连续,不仅形成规模,而且兼顾了乡镇之间的项目平衡,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2011年以来,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15.5万亩、航空造林7.5万亩、封山育林8.99万亩。现有森林面积260万亩,森林覆盖率34.6%,比建国初期提高33.2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是推广绿色,一个接一个地欣赏风景。

碧水青山是金山和银山。经过几年的汗水,林澄海已经变成了绿眼睛和青山的海洋。林业建设一直是衡山美丽的风景,绿色接力世代相传。区委、区政府有长远眼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四个一”工程为出发点,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坚持“生态经济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山水和谐、城乡互动”的生态建设新模式,谱写生态建设新篇章。衡山人民坚持绿化十年,也赢得了“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国家樟子松造林示范县”、“国家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北方三林建设先进集体”的美誉,为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做出了贡献。

在添加绿色版衡山过程中,樟子松。蒙古应该站出来领导。它与紫穗槐形成一片混交林,成为衡山人包围和压制黄色的最稳定的绿色地带。雷龙湾樟子松造林示范区是全区最大的樟子松集中实施区。共种植樟子松342.4万株,造林面积6.8万亩。目前,示范区流沙已达到固定或半固定,乔、灌、草种群关系稳定,樟子松已被封闭,成为一片森林。陕西无定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水域广阔,风景优美,水生植物丰富,景色宜人。风景因季节而异。长江的南部展现了它的本色,呈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衡山地区的臭柏自然保护区在林农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多年的良好保护和繁殖。它已经成为衡山森林地图上的绿色标志。2001年被指定为市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正在申请省级自然保护区。白洁万亩森林公园位于衡山区白洁镇,距榆林开发区约15公里,规划面积3.8万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今天,最早种植的樟子松高达6米,DBH约15厘米。森林中的沙地已经完全固定,形成了3万多亩乔灌结合、树种多样、四季常绿、群落稳定的森林景观。各种各样的鸟,野鸡,野鸡和野兔随处可见...花园一年四季都很新鲜空树木繁茂,环境安静,风景独特。榆林是一个少有的保健和冥想的地方。王平的万亩生态工程与3个镇的8个行政村相连。示范区规划总面积超过3万亩,基本建成。到目前为止,已有96.46万亩退耕还林,其中1万亩以上5点,1000亩以上40点,已成为沙地生态建设的亮点。

樟子松、臭柏、紫穗槐、沙塔旺……衡山林业人员用它们创造了毛乌素沙漠南缘沙漠管理的奇迹。经过不同阶段的处理,过去连绵起伏的沙丘现在交替分布在沙漠和绿洲中。过去,100亩和1000亩的小森林连接成10000亩以上的大森林,沙地形成了乔、灌、草、带、补、网相结合的生物保护体系,有效保护了60多万亩农田、1000多公里道路和230多个村庄。境内河流含沙量逐渐减少,风沙天气逐年减少,沙区多年未见的野生动物频繁出现,生态效益明显。

林业保护绿色,把绿色变成黄金

培育生态林,在衡山筑起绿色屏障。种植经济林,建设绿色银行,摆脱贫困,致富。人们把食物放在首位,在“绿色”的背景下写了一篇关于“生态+”的大文章。它真的打开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时间空隧道。衡山林业坚持“两手抓”,确保在一个战场上赢得生态文明建设和消除贫困的两个战役。

自扶贫斗争开始以来,林业局在党的建设领导下成立了生态扶贫办公室,并派出了五个常驻小组和五名一等秘书到村里帮助。我们不仅积极实施贫困村林业项目,支持贫困村发展,而且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以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式增加绿色收入。一是将荒漠化防治和植树造林与重点扶贫项目结合起来。在不减少实施面积、不降低绿化标准、不重复投资的前提下,实行项目捆绑、资金整合、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标准、统一组织建设和统一质量要求。二是造林工程与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坚持典型示范、干部蹲点、政策引导和扶持的方式,共完成绿化12000亩和道路绿化20公里。三是荒漠化防治和造林与封闭管理和保护相结合。在1998年封山禁牧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各项政策措施,成立了封山禁牧领导小组和封山禁牧检查组,确保了全区造林成效。四是荒漠化治理和植树造林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在项目规划中,项目建设与舍内养羊业紧密结合,尽可能设计一些乔、灌、草混交林,在灌木选择中种植紫穗槐、桑树等可作为饲料的树种,积极培育草源,发展养羊业,为林牧一体化协调发展找到了新途径。 这为整个地区封山禁牧提供了保证。 目前,全区人工草地面积120万亩,林业专业养羊户180户,专业养羊村26个,专业养羊户1260户。整个地区的绵羊数量从禁令颁布前的20万只增加到202.4万多只。养羊业已经成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第五,工业扶贫与精确扶贫相结合,绿化美化了本地区93个贫困村,实施了扶贫生态效益补偿、扶贫退耕还林工程和扶贫生态公益岗位。该地区18个乡镇和办事处的生态效益补偿已通过"一卡"法全额支付给农民,2016年至2019年,该地区雇用了396名护林员。

造林成效有效地促进了沙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各种森林副产品满足了沙地群众的各种需求,成为主要的创收来源。山苹果、核桃和大扁杏等品牌已经出名。柠条、沙塔旺、华邦、塔朗、紫穗槐等林木种子年产量超过420万公斤,出口到“三北”地区10多个省和地区,年销售额超过4000万元。在封山禁牧后,种植在沙地上的紫穗槐、花枝、塔拉和沙塔旺已成为农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农业收入占沙区农民总收入的70%以上。许多农民通过设施养羊走上了扶贫致富的道路。水稻生产发展迅速。全区有5万亩稻田,全部分布在沙地上,年产值2000多万斤。在加强沙区治理的同时,地下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也在逐年加快。沙区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沙地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广大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治沙造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为沙地的进一步管理和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衡山不再是过去黄沙和尘土飞扬的衡山。今天,在衡山43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数以百万计的松树繁茂繁茂,堵塞了沙漠,阻挡了风沙,滚动着一幅壮丽的画卷。南面的千山被五彩缤纷的花覆盖着,山川青山绿水,林草繁茂,绿意盎然。武定河湿地有数千公顷的绿地,长草和莺在飞翔。景色令人印象深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已经成为衡山的主要颜色。热情的衡山儿童即将踏上新一轮绿色征程,决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衡山地球肯定会有更绿的山,更清澈的水和更蓝的天空。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