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云阳区刘备镇卧龙岗社区移民新村建设光伏农业生态工业园,屋顶光伏发电并网,大棚种植果蔬,实现双重效益。
孩子们和老人一起搬走了。
丹江口库区最美丽的景观公路使库区人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美丽。
武汉市汉南区云阳村利用“三乡工程”打造移民休闲旅游村。
天门多堡镇移民创业园的工作人员很忙。
十堰市云阳区刘备镇移民雕塑纪念移民搬迁。
2019年秋季,将庆祝南水北调工程五周年。供水将持续1700多天,源源不断的淡水将滋润祖国的北方大地。
自2009年以来,湖北丹江口库区已有18.2万移民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毅然告别家园,迁往其他地方。
人们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是我们的目标。在过去的10年里,湖北省一直强调政治,考虑全局。它紧紧围绕着“走出去、保持稳定、发展和致富”的目标。全面落实中央新的发展观,创新理念,有针对性的政策,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真诚地解决了移民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它坚持输血和造血,激活移民的内在动力,尽最大努力促进移民村的振兴和发展,使移民脱贫致富,并尽一切努力增强移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各方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走出去”
湖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坝区、库区和核心水源区。丹江口库区需要移民182,000人,涉及十堰市5个县市,其中境内流离失所者105,000人,境外流离失所者77,000人。已建成441个安置点,26个县市接收了移民。
移民安置的发展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密切相关。湖北一直把南水北调移民问题视为一个大问题,给全省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为了按时完成移民安置任务,成功实现2014年向北方供水的目标,湖北制定了“423”计划,即四年任务将在两年内基本完成,三年内全部完成。
两年内重新安置18万移民有多难?一些人计算出每天将有250人被重新安置,生产和日常生活需要70到80辆汽车,一个家庭和一辆卡车。
横向比较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长江三峡工程移民18年,黄河小浪底工程移民1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移民18万人。搬迁工作基本上在两年内完成。
尽管困难和强度前所未有,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库区移民安置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移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不辱使命,团结奋进,不断奋斗。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在荆楚展开,一首重建生活的歌曲在湖北演唱。
省委和省政府对形势进行了评估,并做出了科学决策。印发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区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研究专题会议纪要》、《关于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支持移民安置和恢复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服务大局。全省各级各部门干部携起手来。31个省级部门通过领导保证、互相帮助的方式,解决了大量移民关心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大多数流动干部无私无畏无私。他们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工作的强烈奉献精神,长期在移民工作的前线日夜工作。他们用汗水、泪水、苦水和鲜血为移民的重新安置铺平了和谐的道路,并为移民工程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
为了做好移民思想工作,两万名移民干部用情感感动了人民,用真心交流了真情。每个家庭都被感动了,每个家庭都被说服了。
为了确保移民的收入比搬迁前高,生活水平比搬迁前好,生活环境比搬迁前好。搬迁开始前,十堰市组织了2万多名干部和移民代表到武汉、襄阳、荆州、荆门、随州、天门、黔江、仙桃和省级农场视察和联系安置点。
为了减少搬迁给移民带来的问题,全省都在尽最大努力采取“全村搬迁”。新的村庄选址和住房建设将使移民能够参与决策过程,使移民感到安心和满意。
到2010年11月,该省将通过共同努力完成18 000人和77 000人的搬迁。到2011年完成库区92,000人的搬迁;2012年9月,在三个主要集镇成功完成了13 000人的搬迁。到2012年底,湖北丹江口库区移民“大迁徙”终于圆满结束,“安全搬迁、文明搬迁、和谐搬迁”的目标已经实现。全省新建移民中心441个,建成5万多户、700多万平方米住房,调整生产性移民用地约25万亩,完成投资近200亿元。
创新治理模式确保“稳定”
湖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18.2万人,其中农村移民16万人。搬迁后,移民从分散居住转移到集中安置。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给传统的乡村治理带来了挑战。
针对一些移民村搬迁后的混乱局面、不熟悉和不便以及新旧矛盾纠纷,全省各地积极探索移民治理,建立移民村社会治理新模式,确保移民村稳定发展。
“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移民服务。黔江市已整合党员便利服务站、流动社区服务平台、网格管理平台等。全力为移民社区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移民出不了村”的目标。云阳区刘备镇新移民村移民服务平台设施齐全。值班制度、考勤制度、工作制度、网格管理工作流程和网格管理分工图都张贴在墙上,为移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坚持开门决策,加强党建,坚持民营化、民营化。进入武汉市黄陂区六枝街新博村,有许多小建筑,道路整洁,一切井然有序。2010年7月,100多户家庭从丹江口库区迁至新博村。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博村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村支部书记黄晓明表示,新博村2011年在武汉市成立首个南水北调移民村党支部后,坚持完善自治制度,引导党员积极参与自治,创新自治方式,组织党员领导和管理服务、公益、互助农村社会组织,实行“公民提案、公民讨论、公民评价、公民决策”制度。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党员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村里各项工作的效率。
2017年,新博村成立了村民委员会,由村民、党员、农村居民和企业代表组成。“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党员积极带头,共同参与和协调村级事务。重大问题通过村民委员会与村民广泛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黄晓明说道。
走进天门市多宝镇移民创业园的黄酒厂,一股浓郁的酒香迎面扑来。企业负责人谭袁俊是丹江口库区移民。搬到多宝镇后,他无法忘记家乡黄酒的味道。自从移民创业园建立以来,他就一直在考虑创办自己的企业,从事黄酒行业。目前,产值已达80万元,利润近30万元。
11月10日,武汉市黄陂区新博村的“五洲胜田”农舍挤满了客人。28岁的店主陈键锋说,这家店现在中午有六七张桌子,晚上有八九张桌子,平均每天营业额在5000到6000元之间。2013年,接受移民培训后,陈键锋在家开始了丹江式的“农家娱乐”,以丹江白口、周俊黄酒、武当山美食等特色为特色。现在,他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并变得富有。他建了四座丹江式的农舍,年收入200万元,吸引了数十名农民工。
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发挥区位优势,移民村的乡村旅游和采摘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武汉新博村利用其与武汉市区的紧密联系和武汉“三村工程”的优势,大力发展采摘经济和居住设施,建设郊区农村城镇。
云阳区刘备镇千山村利用十堰市、云阳区、丹江口库区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春季赏花、秋季采摘、四季垂钓的格局。
天门多宝镇白龙泉新村,利用其紧邻汉江滩和兴隆水利工程大坝的优势,结合多宝镇一年一度的沙滩文化节,开辟了采摘、旅游和农家娱乐的产业链,建成了平菇基地、水上农场和住宅小区,形成了多种产业联合发展的趋势。
通过持续的援助,湖北建成了富有活力的和谐移民村。出现了一些勤奋敬业的移民财富领袖。它们共同描绘了农村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