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传递信息,所谓的800英里高峰有多快,什么时候使用?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想我的许多朋友也想知道古代邮政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尤其是官方机密文件的传输速度有多快。
古代的通信与邮局是分不开的。我认为邮局单位的每个人都不陌生,尤其是在古装剧中可以经常看到邮局的存在,但是每个人都只知道一个而不知道另一个。
事实上,邮局可以分为“邮局”、“车站”和“商店”。其中,“邮局”是政府安排的接待外宾和运输官方物资的机构。我们在电影和电视剧中看到的是官兵护送官员和他们的薪水通过“邮局”。“车站”是一个传送重要文件和军事秘密报告的组织,服务于各要塞军队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商店”稍逊一筹,主要负责地方州县之间公文和信件的传递,以公文为主体。“商店”负责传递上级官员审批下级地方政府事务的文件。
快递的雏形是中国古代的邮政站。在中国,“邮政”的历史已经持续了3000多年。从唐代到清代,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大大小小的邮局,以满足政府和人民的需要。由于马的力量在古代被用作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很难想象邮局的强度。在平原地区,通常每隔20到30英里就设立一个邮局。每个邮局都配有官方挑选的马匹。即使它不是一匹跑得快的马,它也是一匹跑得最好的马,最低要求是每天跑180英里。
根据要运输的文件的重要性,不同的马匹将被分配到中继站进行运输。例如,当快递站收到一份写有“立即飞行”字样的官方文件时,它必须以每天至少300英里的速度递送。在激烈的战争中,传输速度甚至可以达到每天800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800里加紧急”。
当年安史之乱爆发时,安史之乱在樊阳爆发。唐玄宗在距离3000多英里(每天500英里)不到6天的临潼得到这个消息。除了在每个邮局换马,其他时间都在路上。我们上面提到全国各地都有邮局,我们只说根据《大唐六典》的记载,当时全国有1639个邮局。中继站有20,000多名官员。马匹短缺时,即使驴子也不得不穿盔甲。这表明中继站也很忙。
看到这里可能有一个小伙伴,这样一个问题就出现了:如果在运输途中发生事故,邮局对政府来说是如此重要。无论这封信是被小偷还是被强盗带走,或者邮局的安排是否有错误,如果这封信在运输过程中因事故而延误会发生什么?
在《唐果实录》中,曾经有一个案例,一名负责审查和分发官方文件的邮局官员错误地向囚犯分发了一份官方文件。本应同时发送到河北和岭南的文件只发送到岭南,河北没有收到通知。此事一经查实,当时负责该文件的邮政官员被免职,唐律规定,任何拖延军事文件的人都将受到战争的惩罚,紧急军事文件罪将增加到第三类。如果有人因文件延误而输掉战争,他们将被绞死。因此,很少有目光短浅的强盗会逮捕邮局抢劫他们。在运输重要文件时,邮局官员会再派几个邮局官员一起送,以避免麻烦。
至于问题中提到的“800英里高峰”,这相当于紧急情况。这匹马绝对是每个邮局里最好的马。马背上的驿站士兵在马背上吃喝。当水位达到800里时,跑死马是很常见的。消息传到目的地后,即使是一些简陋的邮政士兵也会因过度劳累而死亡。因此,没有必要在额外的800分钟内发送文档。
邮局在明朝之后就结束了。由于领土的扩大,邮局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位官员只保留了数不清的岗位官兵,更不用说几倍于人民的马匹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开始废除驿站,导致大量驿站官兵失业。荒山野地中的许多邮局最终变成了强盗的巢穴。历史上著名的李自成是银川邮政局的一名邮政兵。失业后,李自成出人意料地成为推翻大明的关键人物。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所谓的“800英里高峰”是以每天800英里的速度运输官方文件。至于何时使用,不同的朝代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但大部分只在山川动荡时期使用,如大规模起义和叛乱,如边关紧急情况和外国入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