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昌邑职业教育模式,努力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先锋!潍坊工业学校教育发展纪实

潍坊工业学校位于山东省昌邑市中街329号。它的校园占地260亩,有394名教师和5000多名学生。它是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和山东省模范学校。近年来,学校以热情、热情的职业教育为目标,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实施“夯实三个基础”、“同步发展五条道路”等“组合拳击”系统工程,初步探索了具有独特县域特色的职业教育“昌邑模式”,走出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生产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训练方法

职业教育是根据地区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是专业性和目的性的,需要教学市场的紧密整合。潍坊工业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淡化“三基”,成为培养人才的平台。

一是夯实校外实训基地,延长产教结合的“产业链”。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先后与柴蔚集团、北汽福田集团、歌乐集团、康杰环卫集团等36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培训基地。定期安排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学校还先后在潍坊、青岛、烟台建立了108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就业培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快、上岗快、成长快”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是巩固学校培训基地,完善工学结合“新机制”。为完善“德才兼备、工学结合”的教育机制,学校投入3100多万元,建设了55个适用于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和实训车间,10个综合科学实训室。学校与康杰集团、商辂集团等企业合作,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在学校设立了五家生产教育一体化企业,整合“专业需求-岗位模拟-企业就业”。学校将课堂转移到车间,为企业生产创造一个真正的“边教边学、边做边学”的环境,实现“产学研、课程与岗位”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实训与生产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三是夯实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帮助农村发展“大件物品”。根据昌邑经济产业发展的实际,学校发挥了职业教育的培养功能,参与了乡镇社区学院的建设,探索并实施了“一镇一业一基地一地一特色”的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建成10个新型农民培训基地,组织农民夜校,开展农村教育,合作培养创业人才、新型农民培训和提高农村干部能力。

实施“订单式”教学创新培养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专业与企业对接匹配机制,实现特色专业的“订购”。学校先后与康杰集团合作开设“特种作业车辆维修订单班”,与商辂集团合作开设“电子商务订单班”,与柴蔚集团合作开设“智能制造技术订单班”,与歌乐集团合作开设“应用电子技术订单班”,与大连怡宁船务代理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海上客运服务订单班”,学校引进企业课程, 实施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联合教学,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就业的无缝衔接。

学校推进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延长了办学的“功能链”。学校与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合作开展“1+4”综合培训,逐步实施“2+3”综合培训模式,取得了中高职紧密合作的成功经验。由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和临沂大学联合举办的学前教育、数控技术、汽车维修和机电技术七个“三二”专业,每年招收800多名学生,实现了高技能人才在高等和中等教育中的综合培养。

此外,学校还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五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五条途径”是:一是拓展职业教育课程,做好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二是开展育人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三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四,深化学校集团化,参与技术改造和创新。第五,做好社会培训,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未来,潍坊工业学校将继续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昌邑模式”的内涵,实现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联系,帮助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和探索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径。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