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发布了《人民币图样使用管理办法》,将于11月15日起施行。《办法》明确禁止在祭祀用品、日用品和优惠券上使用人民币图案。然而,去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纠正拒收现金行为的通知》,明确指出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况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标注“无现金”、“拒绝现金”或者将其用作宣传口号或者为消费者使用现金设置歧视性条件。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强调人民币的规范使用,体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态度:人民币不仅是一种货币,而且代表了国家合法金融体系的权威和神圣性。它不应该被轻视或随意亵渎。中央银行的新规定纠正了过去的一些误解,也将促进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的健康发展。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该负责人再次强调,现金纸币在没有规定的情况下不得拒收,这也是基于对人民币价值的保护。对普通人来说,电子支付只是一种货币支付,不能取代纸币作为唯一的标准。毕竟,不同的成长背景、个人偏好、知识和能力决定了每个人的态度和货币支付方式。拒绝接受现金不仅不尊重个人做出多样化选择的意愿,而且违反了市场经济中的自由贸易原则。
目前,电子支付尚未实现,也没有必要实现社会各阶层的100%覆盖。让纸币再次“流行”,给人们更多的支付选择,尤其是那些习惯使用纸币的中老年人。如果我们仅仅依靠电子支付技术,它只会给许多人带来不便和其他负面影响。
在当前金融和技术工具流行的时代,我们应该特别警惕它们演变成某种市场霸权:过分提倡电子支付的便利性,却忽视纸币不可替代的性质;强制每个人使用电子支付,并将不擅长或不愿意使用这种方法的用户排除在“主流商业系统”之外。
不要让电子支付技术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工具。社会技术越发达,就越有必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这是现代商业文明的背景色,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