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昌认真执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坚持“看得见人、看得见事、看得见生活”的工作理念,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使命要求。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加大投资,完善制度,培养人才。全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面挖掘,传承保护成效显著。
目前,全市有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个省级名录、49个市级名录和67个县级名录。成功申报国家代表继承人1名,省级继承人10名,市级继承人65名。支持建设一个市级民俗博物馆、五个乡镇民俗博物馆和八个非遗传研究所,每年接待近8万人次。通过继承和保护,人民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所有者,保护成果将由人民共享。
节日舞蹈表演
完善名录体系,重点保护濒危文化遗产。以目录体系建设为核心和牵引,注重线索挖掘和整理、活传承人的管理和利用、濒危项目的抢救和记录,努力夯实工作基础,有效提高传承能力。加强非遗留线索的挖掘和整理。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收集了16类700多条线索,登记了1000多件传统生产工具等物品,梳理出金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庭背景。坚持实地调查的原则,采用“一批公布、一批储存、一批发现”的方法,建立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对继承人的考核管理。市级以上继承人自下而上采用“会议述职、综合评价、人才展示”的方式。每年举行三级联合考试,通过考试的市级继承人每年可获得1000元的遗产补贴资金。同时,坚持热爱老年艺术家。2018年,将向70岁以上的继承人表示哀悼,这样年长的艺术家会感到温暖,年轻的恋人会看到希望,大火将永远持续下去。加强濒危项目的救援记录。自2016年以来,金昌共获得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167万元。根据项目资金使用计划,本期支出为29.3万元。每年都进行持续的绩效评估,效益显著。大量濒危项目已经收到救援记录。2018年,省手工地毯制作技能项目专项拨款35万元。组织了一次培训班,费用为19,800元。其余资金正在根据该计划逐步组织和实施。
永昌职业中学学生学习节日舞蹈
突出宣传展示,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利用的基础工作,应努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传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媒体宣传和展览应同等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晓率和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展板、宣传车等形式,在全市开展各种丰富的非遗留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市县电视台开设了“文化金昌”、“大华永昌”等专题节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法律规定进行解读和解释,让广大公众能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激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加强成果展示。坚持举办城市社会之火、小歌剧小曲表演、大型“历史再现”民俗文化展等一系列活动。各县区坚持举办“四月八日民俗文化节”、“一月十六日全民疾病旅游”、“云庄潮汕庙会”、“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记忆展”等专项活动。,搭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平台,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注意直播。编辑出版了《金昌民俗》、《金昌民乐》、《金昌戏曲》、《金昌表演艺术》、《永昌民间故事》、《永昌宝典》、《永昌历史词汇》、《李赣探险集群》、《永昌曲调》、《永昌戏曲》等多部非保护性杂志和书籍。我们制作了10多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电影,制作发行了“甘肃金昌民间曲调”、“永昌曲调”、“永昌戏曲”等数十万张光盘。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走进校园
注重开发利用,努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坚持“非遗产+”的发展理念,积极将非遗产融入扶贫、旅游、养老、农村振兴等民生事业,依托非遗产打造“看得见山川、记得乡愁、想家”的乡村旅游服务品牌。保护和利用走上了新的道路。永昌地毯、金川雕刻、剪纸、刺绣、制陶、羊肉垫纸等一批非传统工艺项目正积极与市场接轨。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向海内外推介金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永昌地毯、金川刻字、手工制陶等非遗留项目,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工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格局,解决了大量就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非遗产项目给旅游业增添了新的意义。永昌县新城子镇将永昌节庆舞蹈和永昌宝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合到华天镇和边瓦里民俗博物馆,并在6月至7月旅游旺季演出,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内涵。永昌宝典的传承者范继忠将党的19大精神融入到读书书中,并通过淡季的演出,对推动党的19大精神深入基层起到了有效的宣传作用。民俗展示成为农村发展的新资源。焦家庄镇将李赣的文化和民俗融为一体,成为旅游线路的新节点。朱王宝镇在一家私人疗养院建立了木偶学院,方便老年人享受附近的传统文化服务,促进农村养老事业的新发展。柳泉村利用废弃的校舍,动员群众捐赠非遗产物资,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变废为宝,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去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和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新资源。
金川刻字继承人黎华忠教授学生刻字技巧。
促进研究与学习的融合,努力开展校园非遗产活动。坚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让大多数年轻人感受到当地文化的魅力。校园内非遗产活动的广泛组织。每年,各县区都坚持以“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为主题,开展“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歌剧走进农村走进校园”等活动。他们采用图片展示、现场表演和动手体验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动作与活动相结合的活动特点,寓教于乐,使学生与民间技能零距离接触,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遗产校园遗产基地的建立。永昌县建立了永昌职业中学作为非世袭基地,并把节日舞蹈作为一门永久性课程。组织传承人全年开展教学活动,成立了30多人的节日舞蹈表演队,成为城市各类重大节日活动的一道美丽“风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校本课程的内容。永昌县文化中心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校本课程。学校教师编辑出版了《漫话永昌》的上下册,并在永昌县的学校中推广使用。用插图和图片展示金昌的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年轻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保护,增强他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