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应该增加汉字教育吗?

12月6日,针对《全国中小学汉字阅读教育建议》,教育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开回应:学校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并补充“在坚持民族文字政策的前提下,将对汉字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语言服务”。

中小学应该增加汉字教育吗?在这个问题上,书法教育是有益的。汉字书写,从最初的碑石、竹刻、毛笔到钢笔,是一个不断简化和方便的过程,带来了书写效率的不断提高。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为用毛笔写字有更传统的文化含义,所以不可能丢弃钢笔,用毛笔代替它们。书法作为传统文化范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传承的意义。因此,教育部提出了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的相关要求,但绝不要求中小学生用毛笔书写笔记、作业和作文。

同样,汉字的演变也是一个简化和不断提高读写效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些人是推动因素(上世纪初由大量文化学者推动),但总的来说,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起了作用——在敦煌经文中,有许多简体字,这表明汉字的简化很早就开始了。因此,这一过程也是不可逆转的,也不会有“放弃简单和倍增”的质量基础。那么,中小学如何设置汉字教育呢?在我看来,它可以与书法教育相结合,这样中小学生就可以在书法教育中理解汉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知道的汉字数量将继续增加。

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坚持“认识和书写简单文字”的原则。汉字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任意使用,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仍然有必要使用简体字,因为这是一项法律义务,不能随意更改。二是坚持“豁免战略”。一旦纳入考试项目,必然会增加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偏离简化汉字的初衷。更恰当的做法是把汉字学习视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兴趣和提高素质,而不太注重考试成绩。(练习红阳)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