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山西文化节:吴乡红色文化面塑

“爸,看看八路军!1,2,3...总共有13个。他们的动作不同,而且都很瘦。”

"嗯,因为当时八路军的条件太困难了."

"“抗日战争圣地,红色武乡”,武乡在哪里?"

"武乡在山西的东南部,从太原出发要花两个多小时."

……

图片显示:市民观看面团雕像

12月8日,在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武乡展台前,一对父子观看了武乡艺术家张琨创作的雕塑《红色武乡,抗日战争的圣地》。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小财神生动的面部特征,穿着古典服装的新娘和新郎...除此之外,许多市民被精美逼真的面塑和泥塑作品吸引,一个接一个地观看、讨论和拍照,给了作者张琨竖起大拇指。

“每件作品从构思到成型都需要经过许多步骤,例如摩擦、摩擦、挤压、挤压、分组、采摘、挤压和拔毛。成型后,它们的表达和形式就不同了。”张琨愉快地向他周围的观众介绍。

图片显示:市民观看面团雕像

“仅7日,总营业额和现场订单金额就已经达到3000元。我很高兴我的作品能被这么多人欣赏。”张琨的作品和他的角色一样简单、活泼、幽默。六年前,当张琨还是一名厨师的时候,他碰巧在一家餐馆里看到一位大师在制作面团雕像。他站出来试了试。从那以后,他对面塑的热爱失去了控制,他去了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和北京的工作室“向老师学习”。起初,他只能捏一些简单的卡通人物。后来,通过学习和刻苦训练,戏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十二生肖和各种动物都触手可及。他还将武乡县的红色文化融入作品中,创作了八路军抗战俑“前进”、“欢庆胜利”等一系列军事饰品。为了做好面塑的传承和研发工作,他于2017年创办了妙曲工作室,专门从事聚合粘土面塑和工艺品的创作。

图片显示:市民观看面团雕像

图片是:面人“红色武乡,抗日圣地”

“这次我带了两类作品来展览。一种是反映武乡八路军文化的作品,以雕塑沙盘《红色武乡,抗日圣地》为代表。面人“林郑彪七”和面人“风雨”和“十二生肖”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人物张琨说,他想借此机会向更多的人介绍武乡八路军的文化。同时,面塑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让普通人有更多的接触,从而更好地感受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资料来源:张春燕武乡县信息中心)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