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启江,琼海阳江镇文化站前站长:
传承红色女兵精神的几十年坚持
琼海工匠档案名称:庞启江编号:06身份:海南作家协会会员
在三到四厘米的方形印章上雕刻一个红色女兵需要一到三天的时间。脸上的皱纹,头发的鬓角,眼睛的阴影...琼海市阳江镇退休老干部庞启江目前正忙于此事。他计划花三年时间用照片雕刻他妻子的90个军事徽章。
为了研究女兵的精神,他已经旅行了几十年。他写过《红色女兵传》、《天涯琼花》、《海南红色第一镇》、《润江》等作品,只是为了“继承红色女兵的精神”。
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康·文/图
穿越城镇和县城的汗水冒险只为挖掘红色女兵的精神
琼海阳江镇是红色女兵的诞生地。庞启江的家也在琼海的阳江,一个革命老区,和红色女兵的同胞们有着同样的土地。庞启江是一个饱经风霜但兴趣广泛的文化人物,他自称多才多艺。他当过教师,放过电影,担任镇党校、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事务中心等“长”职务。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制作了自编自演和自唱快板的电影幻灯片,在岛上所有县市演出。他得到了“原农林文化广电部、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联合表彰。
庞启江长期以来一直在乡镇基层工作。他非常喜欢绘画、摄影和雕塑,收集当地风俗,尤其是写关于革命传统主题的文章。他第一次接触女兵是在他当老师的时候。女兵被邀请到学校给老师和学生上传统教育的红色课。他的心让他震惊和疑惑:为什么会有红色女兵?贫穷的农村妇女也能用枪打仗吗?
从老师调到阳江公社党校文化站工作后,他甚至想探索红色女兵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
为了研究挖掘红色女兵的故事,庞启江首先从琼海市民政局找到红色女兵的个人信息,逐一核对确认,然后给相关村委会发去“寻找红色女兵的信”(Letter on Searching for Red)等信件,询问该地区是否有红色女兵或家庭成员。庞启江通过对黄敦英、王石祥等几名女兵干部和士兵的回忆,寻找并恢复了红色女兵的形象。
到1999年,幸存的红色女兵只有24人。在20世纪末,这些红色女兵的女英雄已经很老了,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来吧。快点!马上做!正是在这种紧迫感下,庞启江带着一卷红布,一件红色女兵军装,背上一架照相机,背上一个笔记本,背上一辆旧摩托车,开始了他的女兵之旅。
那时,交通不方便。他骑自行车去乡下寻找附近的红色女兵老兵及其家人,骑摩托车去万宁、定安、琼中、陵水等遥远的地方爬山游览。
有一次,当一艘船被雇来渡万泉河到博鳌刘珂村乐城市场时,一艘小木船来到河中央翻了个身。幸运的是,摩托车被挂在树顶上,汽车获救了。
无怨无悔地花钱和努力。把你所有的精力投入退休生活。
自1999年以来,为了寻找红色女兵战斗的旧址遗迹,庞其河穿越城镇和村庄,多次攀登六岭和中坪子山,三次攀登木瑞山和马兰岭山,三次穿越万泉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牺牲了几乎所有的假期:要么挨家挨户地参观和拍摄,要么整理在家里收集的相关历史数据。尤其是2011年退休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研究红色女兵的事迹上。
为了记录和还原红色女兵的传奇经历,庞启江收集了大量的图文资料,撰写了41万字的《红色女兵传》。本书主要聚焦红色女兵连长冯增民和几名红色女兵干部的风雨人生,聚焦21世纪从大革命的花季到80岁的所有红色女兵的风雨历程。它真实、客观、人性化地反映了这些农村妇女坎坷的生活,歌颂了她们追求自由的艰苦奋斗精神,可读性强,获得了2016年海南文学奖,成为琼海市研究红色女兵的珍贵史料。
“我经常在晚上3点或4点写信,那时我妻子起床剪橡胶,问我,‘你怎么起得这么早?’事实上,我还没睡。”庞启江在谈到当时的写作过程时摇了摇头。他说他会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一天中收集的所有信息,以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忘记。因此,在那个时候熬夜很常见。
庞启江说,当参观那些岁月里活着的老兵时,他们听到的最多的是他们的战斗故事和艰难岁月。老人说话时忍不住哭了,他们经常被泪水感染。红色女兵是一个团体。它不能停止从一个城镇最熟悉的人的线索中一个个挖掘得越来越深,就像地瓜一样。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写了89部关于红色女兵的文学作品,包括《红色女兵传》、《天涯琼花》、《乡土芬芳》、《润江》、《海南红色第一镇》、《凤凰梦》等。他还在编纂一部长篇历史记录文学《乐思·云风路》和一部电视剧《英雄冯增民》。
他说,在他的一生中,他应该尽最大努力以各种方式继承和传承红色女兵的精神。
责任编辑:邱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