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速冻食品市场正在稳步发展,家庭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在C端,而在B端的比例相对较低。餐饮业的发展,尤其是火锅的发展,为速冻食品的销售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首先,餐饮的快速发展,对速冻食品/预制蔬菜的需求增加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达到4276亿元,比上年增长9.5%,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数据还显示,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1.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餐饮消费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2019年前三季度,餐饮收入达到3255亿元,同比增长9.4%,略低于2013-2018年10.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但仍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食品和饮料的发展,对预制半成品和速冻食品等标准化配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该行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外卖、团体餐、婚宴等新形式引领餐饮市场。
简单操作的速冻食品/预制蔬菜等产品可以满足餐饮部门对有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考虑。自2019年以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一直在上升,这对餐饮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上游食品供应商被迫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能力,供应链能力强的企业更具竞争力。
二是1.76万亿餐饮原料供应市场,哪一类潜力最大?
根据直销目标,速冻食品可以分为两类市场:C端零售和B端业务。零售市场直接面向家庭消费。产品在大型超市和便利店等零售终端销售。消费是由人均消费和消费者数量决定的。商业市场主要是供餐饮业消费,顾客主要是酒店和快餐行业,以及学校、军事单位和政府机构等集体食堂。
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餐饮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比例占41%,中国4.3万亿餐饮业市场包括1.76万亿餐饮原材料供应市场。火锅市场总收入2018年达到8757亿元,预计2019年将达到960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这个巨大的食品和饮料原料市场,预制蔬菜和冷冻食品有最大的潜力。
速冻米线行业:根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2018年速冻米线市场规模将达到540亿元,其中餐饮渠道340亿元,零售渠道200亿元。其中,餐饮渠道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684亿元,2019年至2023年CAGR=15%。从2019年到2023年,零售渠道预计CAGR=8%,到2023年将达到294亿元。
火锅配料:火锅作为主要的餐饮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13年至2018年,中国火锅餐饮行业收入从2813亿元增加到481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根据中国商业工业研究所的数据,2018年中国速冻火锅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60亿,2013-2018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2%。
华泰证券认为,面向B端餐饮渠道的速冻火锅产品和预制菜肴预计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速冻面米行业本身正处于成熟阶段,但餐饮渠道预计从2019年到2023年将保持15%的复合增长率,且增速仍相对较快。生产能力、仓储和物流供应能力以及客户需求挖掘能力是餐饮供应链行业的重要竞争维度。
三、餐饮市场竞争格局分散,速冻食品企业如何尽最大努力?
《2018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和中国餐饮百强门店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为2410.7亿元,同比增长12.2%,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餐饮收入的5.6%,各品牌市场份额不到0.5%。这表明餐饮市场的竞争格局是分散而激烈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能满足餐饮需求,谁就能在比赛中得到“蛋糕”!
供应链可以帮助餐饮企业集中采购,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目前,餐饮企业有不同的方式获取食品原料。随着供应链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开始选择与专业供应链合作。根据中国食品饮料联合会冷链委员会食品饮料供应链调查问卷,餐馆最看重的三个因素是食品安全(41%)、质量(20%)和声誉(9%)。可见,餐饮企业不断优化供应商,注重产品和服务能力。
基于中国餐饮市场的独特性,长江证券认为,未来能够在B端餐饮市场脱颖而出的速冻食品企业需要具备四大要素: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中央厨房生产能力、冷链运输配送能力和深度配送能力。
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产品设计的来源应基于用户(食品公司)的需求和消费者的体验,然后实现两者的融合。随着餐饮消费在80、90甚至00后逐渐成为主体,餐饮产品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年轻消费者对菜肴的需求已经从“大而全”转变为“小而精”。他们重视产品的新奇、健康和美味。菜肴的创新周期必须跟上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在进入全国不同地区时,产品的口味需要应对市场变化,这都对R&D餐饮和食品企业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央厨房的生产能力。与低端零售不同,面向低端销售的速冻食品更适合冷藏产品。冷藏食品在加热过程中升温很小,味道比冷冻食品好。在B端销售过程中,C端不存在销售周期和运输距离不确定等问题,因此可以应用于冷藏食品。中央厨房是生产冷冻食品的理想基地,将在B侧冷冻食品的销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冷链运输和配送能力。对于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来说,自建冷链运输网络价格昂贵,战略合作是主要对策。从冷链物流产业链来看,高成本主要体现在中下游的冷链储存和流通环节。冷库建设成本高,冷藏车等冷链设备投资大,冷链技术要求高。对于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来说,虽然自建冷链网络可以实现更高程度的控制,但初始投资过大、规模效应有限等问题会制约企业的利润。选择与专业运输公司合作将实现双赢。
深度分发能力。受餐饮企业高度分散格局的影响,速冻食品企业要想扩大经营规模,必须具备良好的深度配送能力。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领先的连锁餐饮企业,但总体而言,中国餐饮业的规模和连锁推广并不明显。面对下游分散的市场,冷冻食品企业需要加强深度配送能力。速冻食品企业自身很难发展和保持大量潜在的B端客户,因此需要依靠经销商在各自市场领域的渠道分销和客户维护。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用户浏览。如果使用中出现任何侵权纠纷和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删除,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