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办的采访通知披露了重要信息。为什么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新区选择在这里?

摘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区最终将正式宣布。

今天下午4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区的总体规划。

然而,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网站上,新闻发布会上的采访通知英文版透露了一条重要信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总体规划,与香港接壤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区,以及“临港”一词首次出现在新区的官方表述中。

资料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区最终将正式宣布。为什么离上海市中心70公里远的新郊区——港口新区带着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任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区开放前夕,解放日报上官新闻记者独家采访了一批专家学者,了解自由贸易区、港口与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在空“可见”和“不可见”电位之间

上海保税区目前占地120.72平方公里,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七个区域。

让我们来看看本文中的“主导作用”——规划面积为343平方公里,由国际未来区(主城区)、智能制造区(重型设备工业区、奉贤公园)、总体开发区(主工业区)、智能生态区(综合区)和海洋科技创业园等功能区组成。人口约68万,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六大功能区之一。

这种描述有点“普通”。然后让我们看看港口的位置——位于上海的东南角,距离市中心75公里,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界处,北面是浦东国际航空公司空港口,南面是洋山国际枢纽港。它是上海沿海通道的重要节点区,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直接腹地,是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区域。同时,具有海运、空运输、铁路、公路、内河和轨道交通的特点,构成了港口便捷的综合运输优势。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所所长赵小磊表示,从地理角度来看,临港连接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空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从产业定位来看,临港的目标是建设集先进主要装备制造、现代科技研发、出口加工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国家示范基地。

此外,临港工业基础良好,已形成五大产业集群。基于上述特点,上海自由贸易区新区将设在港口附近。它不仅能充分发挥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空港在国际渠道上的优势,还能与港口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城市品牌相融合。这符合国际贸易产业链与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完全符合新自由贸易区的主导作用."

临港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孙元新表示,从现有条件来看,洋山深水港年集装箱吞吐量2000万,拥有国际一流的全自动装卸码头,靠近浦东国际机场和南汇新城,为临港成为新的自由贸易区提供了有利的基础设施。

从产业角度看,港区已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和海洋经济等领域的产业集群,拥有一定数量的骨干企业。该地区还有其他地区,如海洋科技城、智能制造区和智能制造区,来自5所大学的10万名学生在这些地区学习和生活,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

更依赖马来西亚的是邻近港口明显的潜在发展空。3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在上海非常罕见。自2003年开工建设以来,临港一直坚持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生产与城市一体化的“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开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具有港口运输、国家港口、新兴产业基地和相关服务业的功能。可以全面发展港口产业、国际船舶管理、海洋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企业、高科技研发和应用。“可见”和“不可见”空之间的潜力是可以预期的。

产业:贸易链与先进制造业的整合

为什么在空之间如此重要?毫无疑问,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学、总部经济等工业领域存在对空的客观需求。其重点是新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在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发展中,无论是测试无人驾驶汽车,还是试点制造相关的总装交付、生产支持和入库维护,都需要空运营商。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前所长石良平(Shi Liangping)表示,给临港增加新领域的原因之一是将现有的经济模式从“去现实化”转变为“虚拟化”,从而使上海成为高端制造业的国家领导者。

临港

专注于工业也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增区与前一轮扩建的区别。赵小磊表示,新增区域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新进程,也是上海新发展战略空的延伸。他指出,新区的主导功能不同于现有区,即新区的制度创新和优化商业环境的措施将更加集中、更加准确地与国际高端要素集聚、高端产业功能培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围绕产业链实施系统开放一体化,形成新的发展势头,推动上海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由于主导功能的差异,新区应是具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突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端要素集聚和产业链培育。这完全符合港口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基础。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临港地区初步形成了“2+3+4”产业体系,是中国高端装备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临港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主导产业。同时,临港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设备、船舶设备和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积极拓展软件与信息服务、集成电路与专用设备、航空航天空和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

其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SAIC、奔驰等行业顶尖企业纷纷登陆香港。该地区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基本形成了国内自主品牌、国外顶级品牌和新车制造商相互跳舞的良性发展模式。已完成项目的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在建项目生产加快,储备项目选址和落地加快。根据临港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临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投资已超过240亿元,临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2018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80亿元。

在集成电路领域,临港拥有新生、吉它等30多家代表性企业。目前,临港集团与行业标杆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些企业是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导者,如设计、制造、设备、材料、包装和测试。记者了解到,新升级的300毫米硅片(一期)月生产能力达到10万片,初步打破了中国大型硅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Zanai信息技术公司自入港以来,利用邻近FTZ的便利商业和物流条件,掌握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丰富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2018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

因此,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在临港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赵小磊说,新FTZ在工业发展中承担的任务之一是关注中国新型工业化,关注现代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贸易链和先进制造业的整合实现产业的相互促进。因此,新区位于临港,这不仅有利于贸易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新的自由贸易区可以相互促进,充分促进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