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亚洲人工智能技术会议在重庆巴南举行

科技网重庆科技日报7月7日电(记者李勇)——7月6日至7日,第三届亚洲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重庆市巴南区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智能创造,迎接未来”。6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讨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趋势。

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还将共存50年左右。

自动驾驶会取代手动驾驶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席李德意院士在“未来交通:自动驾驶与智能联网”会议上的主旨发言中表示,人工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共存可能会持续约50年。对于绝大多数车辆来说,通过悬崖移除人工驾驶位置是不可行的。

李德意院士表示,基于数据、信息、知识、价值和智能的人工智能技术,如“无人驾驶、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和人脸识别”,正引领人类进入“机器人赋能和机器人共舞”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全面重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然而,不仅是先进的技术水平决定了自主驾驶技术的影响,也决定了现有系统和应用场景的难点。

只有当自驱动技术和商业应用市场相互碰撞时,火花才会点燃,完成孵化期的“惊人飞跃”,随着应用场景落地的深化,加速技术和新创新的迭代。其中,潜伏期寻找应用场景的三部曲是选择、适应和创造。李德意院士认为我们应该选择一个痛点并解决它。然后,我们将寻找一个适应性着陆场景。最后,我们正在创造技术。没有商业应用就没有大规模生产。自动着陆应用有四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场景,如有限区域内的自动停车、指定接送、快速公交和无人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很难在边缘驾驶、结构化道路、确定性车窗、人车联网等。

“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共存可能会持续大约50年。对于绝大多数车辆来说,通过悬崖移除手动驾驶位置是不可行的。”李德意院士说,自动着陆有三条产业链非常重要:自动驾驶地图、机器驾驶大脑、传感器和线控底盘。机器驾驶大脑是驾驶员的智能主体,它与驾驶员的驾驶认知是同构的。线控底盘的批量生产是自动驾驶的基础,也是数码汽车的基础。然而,利用5G的超高带宽、超低延迟和超高连接能力,迫切需要完成智能网络连接。

人工智能产业需要差异化发展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智能创造,迎接未来”。它分为会议主题报告和14个子论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讨论了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智能城市、智能机器人及其系统等多个课题。,关注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共同展望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赵春江院士就“智慧农业观”发表主旨演讲。国际导航与运动控制学会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蔡自兴表示,中国人工智能起步晚,发展道路曲折。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课题的研究才逐渐活跃起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制定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取得更大进步,带来更多利益。

复旦大学教授熊史圣表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具有人才和大数据的优势,各级政府也大力支持,这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人工智能发展的本质是社会智能转型的必然趋势,它将给社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人工智能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应该是不同的。只有结合自身优势,差异化发展,才能提高竞争力,减少泡沫的产生。他相信,在未来5到10年,中国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建立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帮助地方发展

重庆理工大学校长史晓慧表示,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一直在积极规划建设“人工智能+”新工程项目。2016年,该大学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合创办了英文期刊《智能技术杂志》(Journal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这是由中国人工智能界创办的综合性人工智能国际学术期刊。2018年,学校将建设重庆两江人工智能研究所,建设人工智能,构建包括人工智能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所、产业孵化园区和培训中心在内的全链条生产、教育、集成、合作与创新一体化模式。

会议开幕式上,巴南区科技局、重庆两江人工智能研究所和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联合成立了“重庆巴南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将为政府、行业和企业提供智能服务,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

会议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和重庆工业大学主办。由重庆理工大学学报、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重庆市巴南区科技局、重庆市巴南区科学技术协会、重庆市巴南区经济信息委员会等主办。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