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湖北省前旗市四川镇马乔安村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基地、一中心”的发展理念,结合全镇农牧业建设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部署,结合全镇“一区三区”的产业发展格局,立足自身区位、技术优势和资源条件,推进产业整合发展。我们探索了一种利用绿色产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消除贫困的绿色发展模式:“天然饲草库”模式。
“天然饲料银行”顾名思义就是饲料可以像钱一样储存、获取和流通。以合作社为载体,为农牧民提供仓储、加工、配送、仓储、置换、销售等服务。农牧民可以在“饲料银行”用羊和草换饲料。
“天然饲料银行”有两种具体的运作模式:
第一种是企业经营模式,合作社按照正常的企业经营模式购买原材料进行产品加工和销售。
二是银行经营模式。合作社借鉴银行经营模式,为农牧民提供三种经营模式:
1.“替代业务”:农牧民直接使用玉米秸秆、柠条、苜蓿等原料,按一定比例在“饲草库”替代饲草粮,实现农作物秸秆的深度利用。
2.“零存整取”业务:农牧民可以随时将剩余的玉米秸秆、苜蓿等原料存入“饲草库”。“银行”将根据储存时间和数量结算利息,产生的“利息”将被成品饲料抵消。
将原材料无息存放在饲料库中1-2个月。
储存3-6个月,每储存2吨原料,“计息”100公斤饲料。
储存6-12个月,每储存一吨原料,“计息”100公斤饲料。
同时,当农牧民需要饲料时,他们可以随时到“饲料银行”领取。“零存整取”业务不仅解决了农牧民储存秸秆等原料的问题,而且避免了原料因自存时间长而变质。
3.“借出业务”:对于没有原材料或资金但有生产资料的农牧民(主要是贫困户和回头户),可以办理相关手续,到“饲料银行”领取饲料。他们可以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并在到期后返还保证金和利息。
“天然饲草库”通过走基地、长效、示范的“三效之路”,最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效统一”。
生态效益
通过与农牧民签订采购订单,保证种草的稳定收入,激励农牧民种草,从而达到恢复草原生态的最终目的。
通过收购牧草、杂草、玉米秸秆等。,降低草原火灾的风险。
它能缓解草地过度放牧,有效减轻草地压力,保护生态植被,实现草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
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各类饲料3000多吨,总产值1000多万元。“天然牧草粮”不仅销往乌审旗、后旗等周边地区,还销往宁夏、陕西等市场。从目前的市场供求情况来看,供应不足。
目前,该合作社还建成了4000㎡的肉羊养殖基地,计划培育绿色生态羊,形成集牧草种植、生态养殖、深加工和营销为一体的深产业链。
农牧民经济效益:以毛重50-70公斤的羊为例,天然饲草料育肥时间为80天,普通饲草料育肥时间为90天。按照普通饲料育肥,一个人可以养200-300只,用天然草颗粒饲料育肥,一个人可以养800-1000只。同时,在不计算其他成本的前提下,使用天然草颗粒可以为每只羊每天节约0.18元,上市时节约49.8元。
马鞍桥村集体经济效益:通过建立“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马鞍桥村将扶贫资金的50%投入合作社。合作社每年支付村集体净利润的5%,预计今年将支付5万元股息。
社会福利
合作社为马乔安村的5户20人家庭和哥斯达黎加的贫困家庭免费提供一些粮食饲料和工作。就业日工资在150-200元之间,这保证了贫困家庭有稳定的收入。
它改变了农牧民的思想,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耕作方式,实现了从放养到圈养、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经营的转变。
“饲草库”的建立为应急救援提供了“救灾保畜”的功能。农牧民在冬季缺少牧草或遭遇自然灾害时,可以快速购买牧草,确保牲畜不损失。
“饲草库”的建立为现代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动力、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饲草库”的建立不是农牧民储草和合作社卖饲料的简单关系,而是合作社、农牧民和贫困户之间全新的合作模式,这必将带动农牧民致富增收。
资料来源:鄂尔多斯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