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徐江解释大运河文化:“连接、旅游、允许”

新华社杭州12月7日电(记者Xi·金燕)7日,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对话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徐江在接受中国国家美术学院独家采访时表示,中国大运河是一座罕见的山河结构。它也是一个持续流动的文化宝库,蕴含着“联系”、“旅游”和“包容”的文化。需要更加深入的文化研究和挖掘,以文化的力量建设一个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的社区,使中国的大运河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的大运河全长3200公里,已经挖掘了2500多年。随着几天前《长城、大运河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的正式公布,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再次成为焦点。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徐江认为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河,而且代表着一种制度、一种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发掘、畅通和衰落反映了不同时期国家权力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和发展轨迹。

从空的地域角度来看,徐江认为,横跨峰谷的长城和蜿蜒伸展的大运河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穿越群山的“人”字。长城是一个强大的长城,运河是一个深刻的长城,“人”这个词是中华民族坚韧和力量的象征,铸造和提炼了中国人民从外向内治理的文明力量。

如前所述,大运河是雕刻自然、滋养国家、孕育沿海城镇的利器。徐江说,杭州、苏州、扬州、淮安、开封、天津和北京的兴衰与大运河的流向密切相关,大运河的魅力已经深深渗透到这些城市的建设和文化的根源。

杭州位于大运河的最南端,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徐江说,运河编织了杭州湖滨和滨江的姿态,也编织了杭州人在桥间行走的古老的基本生活。近年来,杭州发展迅速。高层建筑下,古老的街道,小桥和流水给整个城市增添了活力和气质。

大运河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徐江认为,与其他文化相比,运河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运河”特征和开放性、交流性、地域性。

首先,它包含一种“一般”文化。在徐江看来,河流向东流,河流回流入海。只有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穿过长江三角洲,穿过黄淮平原,绕过山东丘陵,穿过整个华北平原。中国最大的河流通过大运河连接起来,沿海城市和人民因此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了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此外,徐江认为,从古至今,大运河上的航行也延续了“旅游”文化。“沿着运河,你可以看到扬子江以南的美丽风光和小风残月,你也可以看到北方广阔而荒凉的景色。一路上,习俗都很不一样。”他认为,这种“旅游”文化既反映在古代山水诗中,也反映在河流卷轴的横轴上。

其次,徐江认为连接南北的大运河是包罗万象的,人们的视野和思想将在他们的航海观中得到拓展。他们能包容一切,这正是中华民族“宽容”文化的体现。

“在过去的一千年里,大运河沿岸的房屋已经成为一部建筑百科全书。如果我们能把它保存好,留给子孙后代,那就意义重大。”徐江说,应该加强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在保护运河生态的基础上,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擦亮运河文化的金色名片,让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大运河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据悉,此次活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信息办公室、杭州运河集团、杭州西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杭州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等。提供学术支持。(结束)

[编辑:方佳亮]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