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1963年出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农业大学中国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茶业协会副主席,安徽茶文化研究会主席等。
茶艺复兴(1949-1979)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各地茶文化发展普遍滞后。在此期间,只有福建武夷山、安溪和广东潮汕地区才能保留传统的工夫茶艺术。
当代茶艺的复兴始于台湾。1951年,林福全成为台湾茶业协会总干事。他创办并编辑《茶报》,积极推广饮茶文化。1974年,协会成立了“台湾茶叶宣传委员会”。林福泉辞去总干事一职,被任命为特别委员会委员,领导“茶叶宣传小组”推广饮茶。年底,台南茶商协会首次在台南举行茶叶推广会议,成立茶叶示范,特别强调用水器具和酿造方法。同年,林福泉还应中国民俗学协会主席娄子光的邀请,参与并协助蔡张荣组织了“品茶会”。与此同时,李尤然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开设了“中国茶馆”,热情地推广茶艺活动,为“品茶聚会”提供了许多场所,开启了台湾当代茶艺博物馆的开端。
如今,各种各样的功夫茶比赛已经举行了很多次。
1977年8月14日,钟昆西和林黄兵在台北临森北路创办了“中国功夫茶馆”。后来,林福泉和蔡张荣相继加入管理层,成为当代茶艺开始的重要人物。1978年9月4日,中国功夫茶馆在《中央日报》上刊登了整版广告。其中,林福全写道:“中国称‘茶道’为‘茶艺’,只不过是注重茶的保健和享受。”蔡张荣在《中国功夫茶馆》工作期间,在《民生日报》上设立了“茶艺”专栏,宣传茶艺
“1977年,由中国民俗学协会主席娄子光教授领导的一群茶爱好者提议推广茶文化。为了恢复和推广饮茶的民俗,有些人提出了“茶道”这个词。然而,有人认为,虽然“茶道”是在中国建立的,但它是由日本专门发展起来的。如果现在使用“茶道”,恐怕会引起误解,认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另一个担心是“茶道”这个词太严肃了。中国人民特别尊重“道”这个词,认为它高于世界。对人们来说,很快接受它可能并不容易。于是“茶艺”这个词被提出来了。经过一番讨论,每个人都同意最终决定。”(范增平的《茶艺研究》)。1940年,胡浩川创造了“茶艺”这个词。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茶艺”一词才通过林福全、娄子光、蔡张荣等人的推广最终确立并传播开来。
茶叶复兴(1980-1999)
1980年,林福泉在台北的《名茶与笔记》中举办了“茶艺讲座”,出版了《茶知识小册子》,共5本茶书。同时,《大华晚报》发表了以“谈茶知识”和“茶艺讲座”为主题的茶叶文章。
2009年陆羽茶艺中心茶艺活动照片。
在任天茶业董事长李瑞河的支持下,蔡张荣于1980年12月25日在台北市衡阳路成立了“鲁豫茶艺中心”。致力于弘扬茶艺文化,开设茶艺讲座,出版《茶艺月刊》杂志,系统传授茶艺知识,对促进茶艺专业管理有很大影响
1982年9月,在台北茶艺协会和高雄茶艺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茶艺协会,并创办了《中国茶艺》杂志。此后,茶艺在台湾迅速普及,并出版了许多关于茶艺的书籍。如吴金成、刘韩杰的《中国茶艺》(1983)、徐明华、徐庆明的《中国茶艺》(1983)、蔡张荣的《现代茶艺》(1984)、黄敦炎的《中国茶道》(1984)、吴何志的《中国茶艺随笔》(1985)和《中国茶艺》(1989)、张洪永的《茶艺》(1987)和《台湾传统茶艺文化》(1999)等。
1988年,范增平去上海等地展示现代茶艺。1989年,包括李瑞贤、蔡张荣在内的台湾任天集团陆羽茶文化代表团访问大陆,先后赴北京、合肥、杭州展示和交流茶艺。从这开始,现代茶艺逐渐兴起,并在大陆各地流行起来。1996年,童启青的《茶学》出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关于茶艺的书。
童启青的书《Xi茶》。
20世纪8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茶馆业也得到发展。然而,老式茶馆是不可能重复的,所以新茶馆应运而生。从法国学习时装设计回来的关守灵在台北市仁爱路开了一家“茶馆”。他还从事卖茶和艺术品的生意以及餐馆生意。他在1979年获得了正式的营业执照,这可以说是现代“茶馆”的起源。到1983年,台北大约有80家茶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茶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1987年,台湾大约有500家茶馆,中国茶叶协会(后来改名为中国茶叶协会)成立。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大陆的茶馆开始起步。最早的是福州福建省博物馆建立的“福建茶馆”。后来,茶馆出现在上海、北京、杭州、厦门和广州,并蔓延到许多城市。
正是鉴于当代茶艺的蓬勃发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艺术家列为国家专业仪式。茶艺家,一个新的职业,走上了中国的社会舞台。
茶艺繁荣(自2000年)
21世纪以来,茶艺从业者数量众多,茶馆已成为当代茶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2001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茶艺家国家职业标准》,规范茶艺家的职业要求。
茶艺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理论上,主要有童启青的《生命茶》(2000)、范增平的《茶艺》(2000)、张洪永的《台湾茶艺史》(2002)、蔡张荣的《陆羽茶道说茶》(2005)和《茶道制作茶导论》(2007)、丁一寿的《中国茶艺》(2008)和《茶艺》(2014)主编、俞樾的《茶道制作茶》主编在实践中,桌面功夫茶除了继承武夷、安溪和潮汕功夫茶的传统艺术外,还被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传统的杯茶制作和壶茶制作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玻璃泡茶技术因其简单、优雅和受欢迎而广受欢迎。混合饮茶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推广。总之,当代茶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茶艺表演已经成为各种茶艺活动中的一个保留节目。
茶艺训练很有价值。
茶艺教育方兴未艾,有学术教育也有非学术教育。学历教育不仅包括大中型学校的全日制教育,还包括非全日制函授课程和自学考试。在茶专业本科层次,一般开设茶艺课程,一些高校也开设茶艺或茶文化专业。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中,有一个茶艺专业。中小学课外茶艺实践和儿童茶艺也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展。在各类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茶艺培训学校和机构中,不仅有茶艺师的职业资格培训,还有对学习茶艺的纯粹兴趣,各级各类茶艺教育在茶艺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被广泛举办。
全国各地经常举办各种茶艺比赛。全国茶艺专业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三次,全国大学生茶艺大赛已经举办了四次,家庭茶艺大赛和少儿茶艺大赛也不时举办。其他国家和地方的茶艺比赛也经常举行。这些茶艺竞赛扩大了茶艺的社会影响力,有效地促进了茶艺技能的提高和茶艺的传承与创新。
茶艺的现实与未来
茶产业的发展为茶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茶叶服务业、茶叶培训业及相关的茶叶用具行业、茶叶建筑空设计行业等的产值。对整个茶业做出了越来越直接的贡献。与此同时,茶产业的间接贡献不可低估。茶艺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饮茶的普及和普及,扩大了茶叶消费人口,提高了人均茶叶消费量,并把“茶为国”付诸实践。茶叶消费的扩大和促进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茶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茶艺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员工普遍学历低,文化艺术素养有限,导致茶艺发展创新能力不足,后劲不足。第二个问题是,有些员工固执己见,盲目模仿古茶艺,或者恢复古茶艺,这实际上是在抄袭古茶艺,没有新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问题3:目前有表演和上演茶艺的趋势。一方面,这些动作是人为的或“夸大的”,这违背了生活的常识。另一方面,茶艺中有许多成分,混合着歌舞、武术、瑜伽、书法等,不伦不类。第四个问题是茶艺的教学和培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被误导了。缺乏受过高等教育和高素质的员工制约了茶艺的健康发展。
未来茶艺的发展方向应首先培养高素质的茶艺从业人员,优化茶艺教学和师资培训,建立第三方教师培训认证评估体系。二是让茶艺回归生活,美化生活,让茶艺走进家庭、学校和社区。最后,加强茶艺创新,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茶艺形式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