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心印(一函八册)80413x
301x358 - 9KB - JPEG
楞伽经心印(一函八册) 80319F
287x355 - 5KB - JPEG
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高僧
分类:唯识与中观 万法唯识,也说明世界万物是如何产生其意义的。也就是说世上的一切事物本身并没有任何
[[唯识之教] [-万法唯识-[]-遮无外境 [即用显体] (甲子)性 识 之 别[计实唯镜-[清辨]-[俗谛立唯境无识
十重唯识又名十门唯识,指华严宗在疏释‘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时,所立的十种唯识理论。华严宗以一切存在
从整个系统的佛法思想的角度来看,唯识里面其实包含了中观,中观里面也包含了唯识,只是两者阐释的重点有所
唯识 的基本观点认为一切 宇宙 万法,皆是能变的心识所变起之境 相,这即是比如好坏对错善恶美丑等等以及给
唯识学它的整个唯识的思想,它虽然安立了八识,祖师把它会成三类:第八识的异熟、第七意识的思量—自我意识
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从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
分类:唯识与中观 谈唯识观法门,就必然会提到弥勒菩萨。《楞严经》中有谈到弥勒菩萨是如何开悟证得圆通的
由这个道理,我们知道禅宗讲“明心见性”是一个代号,然而自玄奘法师翻译唯识学“诸法无自性”以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