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黑臭河在减少,南京江豚增加到了50多头,太湖流域曾经消失的“多头螺纹吉祥三宝”重新回归……4月29日,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19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过去一年里,江苏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近五年来最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率和PM2.5年均浓度实现双达标
据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钱江介绍,2019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71.4%,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13市优良天数比率介于59.2%~80.8%之间。主要污染物中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浓度同比有所下降,臭氧浓度同比有所上升,其中,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8.5%,达到国家年度考核目标。
2019年,按照省政府发布的《江苏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全省共发布7次黄色预警、3次橙色预警。
【水环境】
国考、省考优Ⅲ类断面大幅上升
纳入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的104个断面中,年均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77.9%,无劣Ⅴ类断面,水质优Ⅲ类和劣Ⅴ类比例均达标。与2018年相比,优Ⅲ类断面比例上升8.7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降低1.0个百分点。
纳入江苏省“多头螺纹十三五”水环境质量目标考核的380个地表水断面中,年均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占84.3%,优Ⅲ类比例达标,且实现消除劣Ⅴ类的考核目标。与2018年相比,优Ⅲ类断面比例上升9.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0.8个百分点。
长江干流江苏段总体水质为优,10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
淮河干流江苏段4个监测断面年均水质均符合Ⅲ类标准,与2018年相比水质保持稳定。
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处于Ⅱ类和Ⅰ类,总磷平均浓度和总氮平均浓度均处于Ⅳ类。
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水量为64.84亿吨,占取水总量的99.5%。
【生态环境】
三大流域水生生物状态综合评价均为健康
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6.1,13个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介于61.6~70.4之间,均处于良好状态。
江苏省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三大流域水生生物状态综合评价均为健康。
海洋水生生物监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级别为“多头螺纹丰富”,浮游动物多样性级别为“多头螺纹较丰富”,底栖生物多样性级别为“多头螺纹贫乏”,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级别为“多头螺纹一般”。
【农村环境质量】
空气和水质达标率均超过90%
2019年,全省在13个设区市中选择了58个县(市、区)172个村庄开展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全省172个村庄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2.5%。全省开展监测的75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有69个,达标率为92.0%。
对全省13个设区市58个县(市、区)开展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估,全省县域农村生态状况指数在47.7~77.5之间,生态状况处于“多头螺纹优”~“多头螺纹良”级别的县(市、区)占96.6%。
【声环境】
昼间声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仍是生活、交通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仍是影响全省昼间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全省设区市昼间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5.2分贝,同比上升0.3分贝。13个设区市中有5市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二级(较好)水平,其余均为三级(一般)水平。
【辐射环境】
水源地取水口水中放射性指标符合标准
全省辐射环境65个国控点和223个省控点监测结果表明,太湖、淮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水体及近岸海域海水、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处于天然本底水平;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水中放射性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环境中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均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中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的要求。
【危废处置】
全省共建成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83座
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成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83座,其中焚烧处置设施62座,焚烧处置能力156.3万吨/年,填埋处置设施21座,填埋处置能力51.9万吨/年,全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208.2万吨/年,同比增长27.5%。
2019年,我省办理危险废物移入审批625项、危险废物移出审批850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曹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