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学科(北京印刷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
在一个图像横行的读图时代里,如何引导青年学生读书,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难题,而且也是每个大学校长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课题。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我近年来热衷于倡导青年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引导他们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多读书、读好书,做一名专业基础扎实、文化素养高的人。
读书之重要,历代先贤多有论述。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工作岗位的变化,我越来越感觉到读书的重要性,我很希望把“不厌好读书、读好书”的基本理念传递给青年学生,希望能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基本追求。在与青年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时,我会结合我的个人学习和成长的读书生涯现身说法,对青年学生进行言传身教,鼓励和引导他们“不厌好读书、读好书”。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云:“不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一定意义上,大学教育就是通过“不厌好读书、读好书”来实现“不厌明德”“不厌亲民”和“不厌至善”的目标。学习知识的读大学只是读四年,而学习读书的读大学则是“不厌终身”读大学,学会了自己读书就意味着具有知识更新和理性思辨的能力,不论是在专业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可以与时俱进。
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交一个诤友,开卷有益,促人深思。但“不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毕竟有限,读什么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衡量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主要看这本书能不能经受时间考验而流传于后世,并广为传诵。如果符合这一标准,那么这本书就是好书,就是经典。古往今来,书籍无数,不同的书含金量不同,经典是公认的含金量最高的书。
根据我的阅读经验,结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我经常按照不同类别向青年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包括理论经典著作、国学经典著作、文学经典著作、历史经典著作、名人传记著作、人生励志著作。
大学承担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是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机构,我通常会按照历史脉络向青年学生推荐一系列国学经典,包括《论语》《老子》《庄子》等。这些国学经典著作有助于青年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基本特点的发展格局,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孕育出辉煌灿烂、精彩纷呈的文学成就,形成了气韵生动、言以载道的文学传统,由此我会向青年学生推荐《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当然,青年学生多读一些历史著作,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听到历史的回声,更好地把握现在和面向未来。
喜欢不喜欢读书是一回事,会不会读书是另一回事。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勤勤恳恳,但收获不大,显示不出丝毫的书卷气。原因何在?最大的可能性是读书方法不对。那么,怎么读书才能真正受益终身?我经常从多年的阅读体会中与青年学生分享如何好读书、读好书。我认为,第一,养成读书的癖好。要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读书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天不读书就寝食难安、自惭形秽。第二,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第三,要有较高的读书品位。逐渐培养对好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拒斥劣书,倾心好书。第四,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多的好书的滋养。要有计划地读,系统地读,带着问题读,有比较地读,有效率地读。第五,要读懂读透经典著作。苏轼曾言:“不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懂得书的真意和深意,实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第六,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读书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良好的阅读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因此,我们要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读书拓展人生的宽度和深度。在最应该读书的年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厌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6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