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梁怎么读_青年作家曾散:挺起青春的脊梁

曾散:挺起青春的脊梁(作家近况)

2月26日,天气有些阴冷,青年作家曾散的内心既沉重又紧张,“脊梁怎么读还有一种要用笔记录下抗疫故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中国作协赴武汉采访团的一名成员,他于当日12时38分乘高铁抵达高铁武汉站。在近40天的时间里,曾散深入武汉硚口区荣华街建国社区、武汉市中心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水果湖街北环路社区、硚口区公安分局等抗疫一线,与医务工作者、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建设者、警察、社区志愿者深入交流,甚至和他们一起搬运抗疫物资、分发防疫用品,创作出《爱的温暖和力量》《从汶川到武汉》《甘心》《迎风吐蕊朵朵花开》《生命的节点》《湘水北去》等报告文学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甘心》写骑单车逆行返岗回武汉,投入一线抗疫的社区医生甘如意;《爱的温暖和力量》写大年初一从长沙独自开车去武汉做志愿者的郑能量;《迎风吐蕊朵朵花开》写青年医务工作者群体,文中的护士李佳辰,母亲曾在17年前出战抗击非典,如今她接过母亲的接力棒,自愿加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纵观这些作品的主人公,不难发现,“脊梁怎么读90后”青年是曾散抗疫报告文学创作重点关注的对象。

脊梁怎么读在武汉采访的时间越长,采访得越深入,就越被感动和震撼,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青年一代成了名副其实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数据统计,全国支援湖北的4.26万名医护人员中,‘90后’超过三分之一,占比最高。冲锋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志愿者、基层警察、消防队员、社区工作人员等群体中,青年也非常多。在创作中关注青年群体是自然而然的,而且也非常必要。”

在武汉的日子里,无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青年给曾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成为他创作取之不尽的一手材料。

1991年出生的张忻欣是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北环路社区副书记,因社区书记兼主任确诊新冠肺炎住院治疗,仅剩下她和几名社区工作者坚守在工作岗位,管理着一个近2万人的大社区。她不仅和普通人一样承受着疫情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还要处理千头万绪的社区工作和许多复杂的突发情况。

曾散说:“脊梁怎么读与张忻欣交流的经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这位20多岁的女孩,挑起了最重的担子。在采访中,她回想起逐户上门排查的那些日日夜夜,眼泪汹涌而出,浸湿了口罩,令我感慨万分。目前,我正在创作一部反映青年在抗疫过程中的付出与奉献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张忻欣就是其中一个章节的主人公。”

汶川女孩佘沙、邓小丽、张琴,心怀感恩之情逆行武汉;湖南支援湖北医护人员谢宇雯、田芳芳的乐观开朗,成为治愈轻症患者的一剂良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护士贾娜,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康复后果断捐献血浆并迅速回到工作岗位……“脊梁怎么读面对困难,他们没有退缩,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股积极向上的蓬勃力量,从不同层面展现出这一代年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体现出抗疫精神的内核。”曾散说:“脊梁怎么读深入现场、见证历史,记录下抗疫前线的感人故事以及每个个体身上涌现出的崇高精神,让希望之光照耀更多人,是报告文学作家的使命。”

曾经有一句玩笑话说“脊梁怎么读‘80后’是垮掉的一代”,“脊梁怎么读‘90后’是娇滴滴的一代”。但在曾散眼中却并非如此。“脊梁怎么读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无论是逆行的解放军战士还是无数的志愿者,‘80后’都实实在在地肩负起沉重的担子,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我们同样看到了‘90后’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

1986年出生的他,年龄并不大,在叙写同辈人故事的时候,有着明显的优势。曾散说:“脊梁怎么读曾经看到一条新闻,因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同一个微信表情理解不同,造成误会和笑话,这就是所谓的‘代沟’。我和抗疫一线的青年们是同辈人,所处的成长环境较为接近,青年视角写青年,无论是采访交流,还是创作本身,同龄人的那种感同身受更容易产生共鸣。”

他也坦言:“脊梁怎么读作为一名青年写作者,由于人生阅历的局限,写出的作品在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还有一些不足,这个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回到湖南后,在武汉的经历令曾散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脊梁怎么读记得有一次,我跟消防队员去隔离点做全面消毒杀菌,深切体会到穿防护服的难受——两层口罩、两层手套、防护服、护目镜、脚套等穿戴齐全后,从一楼爬到五楼已经上气不接下气,更别说再喷洒消毒液了。”曾散说。尽管那天气温较低,但防护服里的他依然大汗淋漓,护目镜也模糊一片。亲身经历让曾散的创作有了更深厚的现实质地与情感温度,他一刻也没有停歇,又开始了紧张的创作。

脊梁怎么读我要写出一代青年的精气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但不变的是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最需要的地方,不惧艰难,勇敢向前,向善向上。”曾散说。

张鹏禹

【编辑:田博群】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