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伟说过:“池子是中国脱口秀的未来,但中国脱口秀没有未来。“
大概池子也不会想到,继上一次“讽刺爱国“之后,会因为“个人隐私”再次登上热搜。
且不说脱口秀未来发展如何,但对于中信:
池子告他!必须告他!
这事儿太过分了!
已经焦虑一天了,
万一让人知道我在中信银行的存款是个位数,以后还怎么装X吹牛!
事情还要从池子和签约公司的劳务纠纷说起。
池子微博称,去年发现笑果文化(签约公司)违约,拖欠了很多应付的演艺报酬,而且没有按照合同提供他账单明细,在提出异议之后,公司基本上停止了他的一切工作。之后池子多次提出和平解约,但公司均不同意,于是他只能提出仲裁,让对方付清报酬。
笑果文化则以商务违约为由,也提出仲裁,要求池子赔偿公司3000万。
双方各执一词,短时间也掰扯不清楚,只能对簿公堂,但就在笑果文化提供的案件材料里,池子竟发现了自己在中信银行的个人账户交易明细。
“你也没有我的身份证,你也没有我的银行卡,你也没有司法机关的调查令,笑果文化竟然能从中信银行拿到我近两年的流水还打印出来”,池子有很多的问号。
当他打电话给中信银行,得到的回复,这是配合大客户的要求。
池子在微博称,已委托律师向笑果文化以及中信银行上海虹口支行发出律师函,并向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进行实名投诉和举报。
对此,中信银行也选择了一个不是特别有诚意的时间,深夜发布致歉信,证实确有此事,表示已按制度规定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并对支行行长予以撤职。
吃瓜群众手里的窝窝头瞬间就不香了,连池子这种微博拥有近500万粉丝大小算得上明星的人,在所谓大客户面前都像是被扒光了似的,那平民百姓还有隐私可言吗?
原来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大客户们可以为所欲为,而中信则早已是身经百战。
在企查查搜索关于中信银行的裁判文书,竟有60多起,其中还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长在笑点上的沈腾大叔。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中信已经收到了来自银保监的11张罚单。
中信银行舟山分行,虚增存款业务,发放用途不真实贷款等,罚款80万;
中信银行西宁分行,贷款“三查”不尽职,发放虚假消费贷款等,罚款25万;
中信银行大连分行,内控不到位,员工挪用客户资金,罚款30万;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罚款50万;
中信银行湖州分行,信贷资金被挪用,罚款35万;
中信银行台州分行,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严重不审慎,罚款30万;
中信银行肇庆分行,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罚款25万;
中信银行成都分行,贷款后资金监管不严,理财资金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违反审慎经营,罚款55万;
中信银行平顶山分行,贷款资金回流借款人,罚款25万;
中信银行乌鲁木齐分行,个人贷款业务贷前调查不尽职,罚款30万;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信托消费贷款业务开展不审慎;非真实转让不良信贷资产等等,罚款2020万。
除此之外,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2016年,中信银行先后受到监管系统罚单共计6起,罚款400万元。
2017年,中信银行30余个分行、支行发生违规事项48多起,共计被罚1500万元。
2018年,中信银行30余个分行、支行发生违规事项40多起,罚款飙升至4200万元。
2019年,中信银行依然收到30多项罚单,罚款3700余万元。
有趣之处在于,从2016年开始,中信银行被处罚的违规理由几乎从未改变,并且不断新增其他违规事项。
究竟是监管变严,还是中信内控、风控出现问题?
不,还是因为中信有钱,所以随便罚。
数百年来,瑞士银行由于严格的银行保密制度而闻名于世,得到全世界的青睐,全世界有近1/4的个人财富安全地躺在瑞士银行的金库中。
瑞士“银行保密法”规定,瑞士银行为储户绝对保密。银行办理秘密存款业务的只限于2至3名高级职员,禁止其他工作人员插手过问。对于泄漏存款机密的人的惩罚也非常严厉,监禁6个月和罚款2万瑞士法郎或更重的处罚。
在瑞士,任何个人或者机构,甚至包括瑞士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执法机关等,都无权干涉、调查和处理用户在瑞士银行的存款,除非有证据证明存在犯罪行为。
所以,当你踏入瑞士银行的那刻起,在银行发生的一切都是你的秘密,哪怕你只是喝了杯茶。
而在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
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显然,在池子账户交易明细泄露事件中不存在法律的另行规定,那这就是赤果果的违法行为,而并非中信银行致歉信中的“内部操作规定”的事了。
如果这件事,真的就这样以中信银行“弃车保帅”而告终,那所谓法律就变成一纸空文,法制也将成为笑谈。而中信银行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归根到底是作恶成本太低,处罚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威慑。
池子可以利用社会影响力为自己维权,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普通客户身上,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去主张权利。而且银行道歉应该不像是出于监管方面的压力,更像是媒体影响力的压力,这是最可悲的地方。
就有这么个网友分享了他的故事:
因为要租房子,就向朋友借了笔钱转到了中信的银行卡。当第二天去签约付款时,却发现账户里的资金莫名其妙地购买了中信银行理财产品“薪金煲”。
钱取不出来,咨询客服热线,得到的回复竟然是:
建议先找朋友借钱垫上。
之后,该网友尝试了微博、知乎、电话申诉等,但都收效甚微。
最终还是数次前往银行网点,强烈要求取消这笔理财,甚至大闹一场之后,事情才得以解决。
虽然不是什么大客户,但什么时候,客户连自己的资产都做不了主了?
虽然不是什么大客户,但法律赋予我的隐私权、财产权就这么被剥夺了?
虽然不是什么大客户,但我真的好想看看马云的流水。
全文完。感谢阅读,原创不易,请顺手点个“在看”或转发吧~
免责声明:投研双杰文章素材、配图及字体,均来自公开免费网络,如无意侵权,请联络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