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玉器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它记录了人类生活与社会的变迁。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清
唐代玉器
灵性派:活泼天机、繁花似锦
玉花卉纹梳背,唐
宋代制玉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比唐代有更大发展。民间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器市场应运而生。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促进了宋代玉器的空前发展。
宋代玉器受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极大,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
严格意义上的仿古玉,也是从宋代开始。宋代的仿古玉在造型结构、纹饰和工艺上,不完全照搬照抄,与原件相比,往往更复杂,雕琢也更圆润、精美。
宋代,文人书画兴盛,许多文房用具也成了玉匠们精心雕琢的对象,这些玉制文房用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取儿童、禽鸟、兽、瓜果形象作为装饰题材,成为造型活泼自由、富有文化气质、便于陈设和把玩的工艺品。
从此,带有实用意义的玉雕制品,走上了装饰化的道路。元代玉器
豪放派:质朴率真、不拘小节
元代玉器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来,官办玉器作坊有从事玉雕制作的能工巧匠数千人,专向皇室提供宫廷用玉。民间玉器作坊以制作装饰性玉器及小件为主。
用料以和田白玉、青白玉为主,还有和田黄玉、墨玉、青玉、独山玉以及水晶、玛瑙、琥珀等。
多层镂雕技法在元代可谓发挥到了极致,除了在平面上雕出双层图案外,还能在玉料上多层雕琢,起花多可达五、六层,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透视效果。
元代玉器在工艺上较之宋、辽金时期,已渐趋粗犷,不拘小节,雕刻喜欢用深痕阴刻线,线条粗重,使纹饰起凸高,但线纹起止痕明显、线条不匀齐,常有失控的出锋痕迹,显得粗糙。
元代也制作了一些仿古玉,在技法上不注重原汁原味,常以伪残和红色或黑色的提油来以假乱真。
元代玉器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传统胜于创新,继承胜于发展,为其后明清两朝装饰玉器的发展作了准备,奠定了基础。
明代玉器
复古派:
镂空工艺、复古为尚
明朝玉器承传了元代的镂空工艺,出现双层透雕,形成花下有花,枝下有枝的艺术效果,也出现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主题纹饰,吉祥文字“福、禄、寿”等纹饰众多。
镶嵌工艺也达到一个高峰,出现了大量的玉镶金、玉镶银。明中期受名人画风影响,装饰玉上往往用名人画稿、诗句做主题纹饰,文房四宝实用器皿增多。
明人以复古为尚,常常出现以复古为主题的玉器,其中以玉为上古青铜器造型的器物,更是多见。这种以青铜器为造型的玉器,一般用作明代书房的陈设,没有实际的盛放功用,多只用作欣赏,或作为花插。
不过明人在玉器模仿上古青铜器的时候,并不能完全恪守青铜器的形制,常常只是取其意形,纹饰和造型上经不起细致推敲,可见当时古人一颗复古之心。
清代玉器艺术派:品种丰富、琢工精巧清代是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康熙时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时又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
清代玉器的品种和数量很多,以陈设品和佩饰最多,也最为精美。陈设品有仿青铜器的仿古器皿,还有各种寓意吉祥的动物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子、浮雕图画式的玉屏风等。玉佩饰的种类更是非常的丰富。
此外还有各种玉质的实用器皿、文房用品。清代玉器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清代玉器中有不少大型的观赏性“玉山”,以山水画为蓝本,就地取材,加以设计制作。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玉器在清朝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金盖托白玉杯,清
金胎珊瑚桃式盒,清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