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驿站的摄影展


梓摄影

站在凉山渠绿道随着流水声望去,竹驿站待在一片绿色里。既不突兀,也没有刻意隐藏。它大方坦然地迎接人们的好奇和探寻。散步于此的村民,远远就会看到它。

梓摄影

正在通宵作业的竹驿站(摄影:陈思

三十天前,它还是设计师涂海峰和陈骁手里的一张图纸;过去的一个月,王敏和陈奇在现场与施工队沟通督建,一直看着它如愿生长;开展前夜,来自奥北的陈思还在此帮忙清扫地板。

梓摄影

竹驿站前眺望远处的陈思(摄影:李耀

如果说建筑会随人的存在和活动逐渐生长,一个影展也有可能与之交互共鸣。

在内层高3.7米,长20米,宽5米的内部空间,我选用了悬挂作为展陈方式。竖幅,悬垂,长2.4米,宽1.2米。李晓阳是我们的长年合作伙伴,为了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还原作品的色彩与细节,他创造性地采用一个全新的展陈方式,让大尺寸的海报纸挺括起来,足以在展厅里悬挂舒展。

梓摄影

和布展的李师傅交流(摄影:孙敏)

在如此大的尺寸里,照片里的瑕瑜均无掩饰余地;同时也能看到,拍摄内容可以压倒摄影工具不足造成的技术遗憾。我端详着它们,拍摄时的环境仍然清晰在目。初夏时孩童欢笑,田野间虫鸣鸟叫,白昼里阳光炙烤,突如其来的大雨噼噼啪啪打在油砂路和雷竹叶上…… 或者说,它们是明月村的气息。

从个人图片库里初选出三十余张后,策展人孙敏帮我做了最终的选择。“这里面(尤其是那么几张作品),摄影师真正自由了,甚至是一种脱离了你自己的自由,感觉到你不是为了任何人拍照。这张肖像,拍到了村民的优雅;而这张稻田秋收里面的诗意和自由,让人羡慕和向往。”

梓摄影

来自省建院的设计师涂海峰、陈骁(摄影:李耀)

建筑设计师陈骁兄和我同龄,他设计的竹驿站有一种大方坦荡的气质。正如他自己,快乐坦然。我一遍一遍端详这18张照片,回想当时的细节,奇妙的是它们已经是照片里的某一部分了。更多新的内容在这个空间的气息、光线以及淙淙流水声里产生。昨日午时大雨,一位大叔骑电动车到这里刹车停下。仔细浏览一圈后说“好!真不错。”好在哪里,我没有追问。杨成忠,76岁,膝下四个曾孙。不喜牌局,喜欢四处走动,熟知这凉山渠的过往。“你看对面那棵老树,还是我小时候那个样子。这地方,原来叫高水碾…….. ”。

梓摄影

梓摄影

参观影展的村民杨成忠(摄影:李耀)

这个建筑空间吸引着当地人融入其中,互动对话,于是它在建成之后真正生动起来,也让这些照片产生新的意义。

梓摄影

参观影展的村民唐宁、罗彬和设计师陈骁(摄影:刘梓庆)

我很期待汪娇、罗佳、杨安明、胡元华、罗国洪、谌华琼、杨玉琴王昱婷、李余一、廖天浪……来到现场看到自己的影像。它们来自于村民,然后在这里,在凉山渠畔的竹驿站里,回到了他们中间。

梓摄影

摄影师李耀在竹驿展厅( 摄影:陈骁)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