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当天,莫高窟王圆录道士正监督工人清理第十六窟的甬道,忽然“壁裂一孔,仿佛若有尤”,凿开后发现北壁上有个高18米,宽约0.8~0.9米的藏经洞,里面储存了自前秦甘露元年至南宋庆元二年的藏品。据此推断,石室的封闭当在13世纪初,其时西夏国王元昊进袭敦煌,莫高窟的僧人在战乱之中,将这些珍贵的佛经、文书、艺术品秘藏于石室之中。这些收藏品有佛道儒各家的经卷、诗词歌赋等民间文学、地志户籍等文书,还有绣画、法器等重要文物五万多件,其内容涉及宗教、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除汉文资料外,还有大量以藏、梵、于阗、龟兹、回鹘和突厥等国的文字写成的资料,成为研究敦煌学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藏经洞的发现随着丝路商人的口耳相传,引起了国外考古学家的注意。由于清政府尚未意识其重要性而疏于维扩,因此自1907年起,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等潜行至莫高窟,或以小利买通贪婪无知的王道士,或者直接强取豪夺,掠走了数万件稀世珍品。当年莫高窟藏经洞所发现的文物资料,目前绝大部分流散在英、法、俄、日等国的图书馆中。1943年3月,在当时监察院长于佑任的疾呼下,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文物、洞窟进行初步的维修、整理等工作。1951年改组成立敦煌文物研究所,莫高窟修建委员会也对石窟做了详密的勘察。1961年莫高窟更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进行全面的维护,加固了南北两区长达4千米的栈道,并修筑防沙墙,安装洞门和电力照明设备。有关莫高窟文物的整理、研究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国内专家相继出版了重要的论著。如今,莫高窟逐渐为人所知并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敦煌学也成为一门国际公认的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