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外狂徒“张三”是怎样炼成的?

“罗志祥”相关话题又上热搜了,相对于“罗志祥”的无营养热搜我更关注“罗翔”。没错,就是最近在B站上火起来的“厚大法考”老师——罗翔。

张三弥

“厚大法考”是全国免费法律教育共享平台,疫情期间,有人将该平台的网课视频上传到B站,其中就包括罗翔老师,这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用其幽默风趣的语言,掷地有声的见解,深入浅出的案例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获封法学界郭德纲!

张三弥

(PS:真神奇,罗姓常出名嘴,从罗永浩到罗振宇到罗翔……)

张三弥

口才界“罗氏三杰”

但是最爆红的不是罗翔本人,而是罗翔口中的“张三”。

在视频中,罗翔老师经常用“张三”这个泛用的人名来举例说明:

张三弥

张三实施过抢劫,也被人抢劫过;

张三杀过人,也曾被人反杀;

张三坐过牢,卖过K粉,还曾跨国犯罪;

张三和市长吵架,偷看过小姑娘洗澡;

张三高铁上霸过座,公交上打过司机;

张三扬言要炸派出所;

张三绝命逃亡时,吃过蟑螂;

连张三家的狗都咬伤过人……

每一次法律条文改动,张三都正好碰上;

一个普普通通,只想过平静生活的法外狂徒张三;

一个中国《刑法》的行走“代言人”张三。

罗翔通过“张三”这个形象将一些错综复杂的案件讲的精彩万分,又通俗易懂,甚至很多年轻人被“张三”的案件吸引,被激发兴趣,放下手中的动漫,游戏,自发做功课,查找法律资料,了解来龙去脉。B站变成了“学习圣地”。

说出来你别不信,无处不在的张三可能在推动全民“法制意识”。以前我们最常见的“普法”是宣传画,拉横幅,大喇叭,公益广告等等。这些似乎都渐渐难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如今,年轻人竟然放弃了鬼畜,番剧,二次元,到处呼朋唤友,扎堆在B站集体观看并热烈讨论一个个枯燥的法考视频(大部分并不是要考法律专业),简直是一个现象级事件。

一件事情需要全民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全民感兴趣,容易懂,然后人们才会去了解,去熟悉,最终达成全民意识。

法制宣传也是一样。

从这点来说“张三”是个最普通的名字,民众最熟悉的名字,张三可能是你我,可能在你我身边,张三的故事牵动年轻网友们的心,潜移默化将一些法律热点植入年轻人内心。

宣传最牛B的境界就是:“润物细无声”。张三做到了,张三这个“恶人”以其“恶”在传播着“法”。

张三弥

“张三”的故事不是“奶头乐”而是“高级乐”。疫情期间因为网课引起了很多家庭纠纷,学生牢骚。我觉得核心问题是只是转变授课的场景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改变授课的内容和形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此时,网课就不再是味同嚼蜡,而是变成了一种能“上瘾”的存在。

张三弥

主角“张三”是法外狂徒,为何人人喜欢?是人性扭曲了吗?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越能体现人性尊严的快乐,越是一种高级的快乐。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希望能够不断享受高级的快乐。而年轻人从“张三”的故事中得到的正是这种高级快乐。是获取了法律知识,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快乐。这种快乐是重复刷某音某手短视频,沉浸“奶头乐”文化所不能体会到的快乐。

“奶头乐”的快乐源泉大抵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

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肥皂剧,明星丑闻,短视频娱乐,真人秀节目;

这类娱乐十分受欢迎,通过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及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网络发达的当下,成年人往往刷抖音,刷微博一刷就是几个小时,极容易上瘾,何况学生?相对于奶头乐文化,学习和网课自然是索然无味的,若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学生是愿意打开网课软件还是愿意先玩一把游戏,刷个短视频呢?

法律并不高深,但却体现高尚。我们普通人中觉得法律是高深的,枯燥的,或者事不关己的。

罗翔有一句话:“每年的司法考试都有那么几道最复杂的试题,学得好的同学通常都做不出来。但是哪些人能做得出来呢?从来没有学过法律的人。打扫卫生的阿姨能做得出来,卖菜的老太太也能做得出来,因为他们有常识,这就是一般人。

张三弥

罗翔还有另一句话: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张三!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

从此可见,法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普通人的集合,只是将这种集合规范化,约束化了。法律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服务于人。

张三弥

真心希望这样的张三,这样的罗翔,这样的网课再多一些,全民素质提升有望矣!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