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陈于生活渡口的书写
——散文精选集《远去的野渡》浅析
林佐成
读罢《远去的野渡》,掩卷之余,感慨良多。在纸媒愈来愈边缘化的今天,《远去的野渡》能一版再版,广受读者青睐,笔者以为,除作者人生经历丰富外,作品在“主”“配菜”的搭配、文字的灵性上,都值得大家思考借鉴。
厚重的生活积淀
蒋兴强先生一生干过农活,当过兵,做过记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对生性敏感而又执念于文学创作的蒋先生,无疑是一笔巨大财富。生活中的那些快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那些生与死,离与别,撞击着他的心扉,让他欲罢不能,但蒋先生并没有因此简单随意地复制生活,而是将它们沉淀了再沉淀,淬取了再淬取,从中选取那些有价值、有温度、有诗意的素材,去挖掘,去描摹,去书写,自觉摈弃那些风花雪月,摈弃那些无病呻吟,最终化为一篇篇鲜活而又充满生机的篇章。厚重的生活积淀,为他的散文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想,如果没有对木工生活的相当熟悉与深切感受,哪有《最后一单老式木匠活》的问世?如果缺乏对观音溪水上生活的深入了解与仔细观察,哪有《远去的野渡》的诞生?同样,如果对篾匠生活不能烂熟于心,《蔡艺学篾匠》只怕胎死腹中。事实上,文集中的许多优秀篇章,无一不是生活给予蒋先生的馈赠。他的成功,再次印证了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精巧的剪裁布局
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知道如何选取主菜、配菜,荤菜、素菜,甚至特色菜,搭配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的美味佳肴。蒋先生的散文创作,深谙其道。他常常选取那些最让人心动的场景,再辅之巧妙的勾连与穿插,然后织出一幅幅绚丽的彩锦。试看《最后一单老式木匠活》,作者选取了“备料”“镇楼板”“做架子床”三个主要场景,通过我的观感,将它们有机串联起来。这当中,作者并不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把长见识的“镇木楼”和最难做的“铺架子床”,作为描摹重点,何也?因为这两个场景最能展示“最后一单老式木匠活”的奇绝,展示“全镇最后一个老式木匠”——谢师傅技艺的高超及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读者在敬佩谢木匠手艺高超的同时,又不免扼腕叹息,这样奇绝的传统手艺,随着谢木匠的离世,这个镇的老式木匠手艺行将消失,何其可哀?而这,恰恰最能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诸多联想——时下还有多少这样的乡镇?再如《我娘年轻时》,为表现母亲年轻时聪明、勤奋、漂亮、内秀,作者选取了“针线活”“下厨房”“臜咸菜”三幅画面。为什么单单选取这样三幅画面?这实在是与母亲的身份、母亲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在那个生活困苦的年代,最能展示农村妇女勤奋、聪明、内秀的,无疑就是与吃穿紧密相联的脚上穿的鞋子,碗里装的吃食。三幅画面犹如三幅剪影,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母亲年轻时的优良品质,一个立体的娘,一个温情的娘,一个读后让人难忘的娘,凸现在读者眼前。而每一幅画面,作者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针线活”主要通过媳妇们围着娘讨教做绣花鞋、扎袜垫来展示娘的灵秀;“下厨房”主要通过厨艺的高超与大度表现娘的勤奋与善良,“臜咸菜”则通过咸菜的美味可口讴歌娘的能干。
鲜活灵动的文字
蒋先生主攻小说与散文,小说创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先后在多个大刊发表中篇小说,其散文创作受到小说影响,这种影响除了在散文中时有小说的影子,便是文字极具画面感,一个场景,通过他的描述,往往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场面中的人与事,立体地凸现在眼前。试看《最后一单老式木匠活》中师徒二人拉锯一段,镇楼板一段,无不给人活灵活现之感,仿佛师徒二人正站在那儿拉着改锯,弓着身子镇着楼板。再如《蔡艺学篾匠》破竹一段,作者通过准确的动词,“扎”“推”“抖”“掰”,将手艺高超的蔡篾匠娴熟破竹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鲜活的篾匠矗立在我们面前。蒋先生的文字除了极具画面感,还简洁鲜活。试看《远去的野渡》呼唤过河一段:“过河,过河!”“过河——过河哟——”“过河,过河!过河吔——”三处不同的过河,仅将文字作些许变动,即把过河人或悠闲,或忙碌,或急切的心情表现了出来,文字之简洁干净,让你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字;文字之鲜活灵动,让你直接感受到过活人的神态与心情。这样的文字,在他众多的篇章中,随时呈现,整篇散文便让这些文字变得韵味十足。
《远去的野渡》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蒋先生散文的魅力,那就是展示真实的生活、生命世界,抒写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铸就不朽的散文华章。野渡虽已无人,但生活还要继续,写书不会止步,就让散文这只舟,横陈于文化的渡口,散发它独有的芬芳。
林佐成,四川省达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小说散文集《空巢》、散文集《走开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