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让我们想一想,爱是什么?

文爱是什么

2020年2月14日,武汉封城第23天,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逼近6万5千人。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往常今日,大街上车水马龙,商场里人声鼎沸,鲜花香气馥郁。但此时此刻,全国大部分地区大风寒潮预警,气温骤降,万千街巷寂寥、行人稀少。

一天半的时间,我写的文章《上班了,我的口罩还没到货,该怎么办?告诉你简便实用的一招》在微信上迅速传播,其中对比了各类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口罩消毒方式,最终得出来吹风机处理有效的结论,引起了大量关注。这从侧面反映出口罩的紧缺以及无数普通人在疫情中最朴素的共识与认知——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口罩可以隔离病毒,但隔离不了爱与希望。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有爱的日子里,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当下,爱,意味着什么?

爱是当科研与你我心心相连

在做这个选题前,我采访了很多普通人,他们中有居家办公的新媒体小编,有还没开学的大学老师,有在读的药学博士,有医院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还有已经复工上班的企业员工,他们身份各异,对于口罩的回答却出奇的一致:不够、买不到。所以对于能够将手边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方法,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

但是我对于联系上开展《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医学口罩的实验研究》的团队成员之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比较没有把握,现在科研工作者这么忙,会有时间接受采访吗?
没想到阚教授对于采访一口答应,他比预想得还要忙一些,刚发布实用性研究成果,各方求证不断,交流过程还会时不时被学生的来访打断。
由于此次口罩再生利用是第一次联合病毒学与环境卫生学的跨学科研究,以H1N1流感病毒感染口罩为模型,实验的设计涉及到病毒的养、种、洗等各种精密复杂的流程,所以他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非常认真严谨,站在一个科研人的角度用数据和结果说话。

在被问及开展研究初衷时,阚教授发来了一段视频,发起这项研究的86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家闻玉梅思路清晰,话语掷地有声:“现在口罩奇缺,很多人用酒精来消毒,他们也不知道这样做有没有用。我特别希望中国的病毒学家能把我们做的东西重复出来,因为科学就是重复出来才有价值,我们要对老百姓负责。”

这是一份属于中国科研人的担当,这些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院士们,从烽火硝烟中走来,心中装着家国天下。即使到了应该安享晚年的年纪,还奋战在最前线,在与病毒抢生命,和传播拼速度,与你我心心相连。

爱是明知危险却在一线拼命的身影

疫情决战期,当我们在家能够以各种姿势办公的时候,无数人正在一线和后方与病毒赛跑。

他们中,有从大年初三开始就没有歇过一天、没有和家人单独接触过的武汉市汉阳区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胡国华。有并肩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南京市鼓楼生态环境局监察大队副队长周靖林和他在鼓楼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的妻子。有正在吃年夜饭时被紧急召回,确保定点收治医院医废处置万无一失的上海市金山区生态环境局辐射和危险废物管理中心主任徐志强。

他们中,有南京市汇合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医疗废物转运车的驾驶员沈有东,他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好车辆调度应急预案,优化车辆运输线路。有湘潭市医废处置中心的一名二孩爸爸冯福,他几乎每天凌晨3点起床,在身穿防护服期间为节约有限资源不吃不喝,直到下午工作结束才抓紧吃几口饭。有温州市医废处置中心点130多名员工,他们已连续加班加点 18天,24小时不停歇处理医疗废物,合计收集转运处置医疗废物129吨,转运距离超过28000公里。

一线攻坚的战场上,有更多各行各业的战“疫”人在坚守。这些天来, 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家钟南山,73岁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家李兰娟,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让国人为之震撼和感动。除此之外,还有昼夜不息、驰援湖北的近2万名“白衣战士”。当大连援助湖北医疗队的500名医护人员出发,航空管制员在塔台这样对他们说:我谨代表大连空管向全体机组及医护成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所有医护人员早日凯旋,平安归来。一声声祝福,让口令有了温度,在寒冷黑夜给了所有人继续前行的力量。

爱是等疫情结束,

再来大口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

在舆论场比17年前要喧闹得多的2020年,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情绪裹挟,有感动,有愤懑,有痛苦,有悲伤。我们看到无数建筑工人日夜奋战10天竣工的火神山医院,我们有16省份一省包一市作坚强后盾,我们感谢各国“明月何曾是两乡”的物资援助。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中曾说:“一定意义上,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作为生态中的一员,作为万千生灵中的一种,作为亿万光阴里的一瞬,我们要如何尊重生命并思考与其他物种的和谐共处?

这不是简单地去捕杀可能会造成传染的果子狸或是蝙蝠可以一劳永逸的命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张劲硕就曾呼吁:“野生动物本身没有错,我1998年开始跟随导师钻山洞、抓蝙蝠、研究蝙蝠,我也没有染上病毒。人与野生动物应该有一个安全距离,一个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必然需要蝙蝠的存在,它们是夜行昆虫的捕食者,是植物的授粉者、传播者,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建者。对它们赶尽杀绝只会对生态系统和大自然造成更大的伤害。只有生态系统健康,人类才会健康。”

在凤凰卫视的《武汉来信》中,有一期是对话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他是大年夜第一批到达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专家之一,经历过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的紧急救援。当主持人问“疫情过了之后,您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时,他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平缓地说:“我想去平常地上一天班,我想平常地过一个周末,然后重新体味一下过去我并没有意识到那么重要的每一天。”最后,他说:“我下次还要回来,脱掉口罩回来,自由地呼吸着武汉的新鲜空气。”

那么,你呢?在疫情过去之后,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新闻微信、中国环境新闻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中国环境新闻投稿zghjxw001@163.com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