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纪|“耒耒犬犬”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甲骨文有字作如下之形:

前辈学者关于此字论述甚多,此不赘述。从已有的古文字研究成果来看,此字上半部分的“”当为“耒”字,下半部分的“”当为“犬”字。因上半部分常从二耒,下半部分常从二犬,此字或可隶定为“”。李孝定先生曾指出:“金文从一犬二犬或三犬,象群犬并耕之形。今爱斯基摩人以群犬曳雪橇为交通,是则服牛乘马之前古或有犬耕者矣,此说杲信,则字当是耕之初字。”(《甲骨文字集释》3133页)且不论“”字当释为何字,但李先生指出“”字或许是古代犬耕在文字上的反映,此意见甚有见地。“”从字形上来看,当为会意字,表示犬拉耒耕作之意。谭步云先生在李先生的基础上,把“”字释为“犁”字之初文,结合文献、文物以及民俗等方面的资料,进一步阐述了“动物的驯养为曳引动力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结论确不可易,从而推断:中国上古(自殷商至战国时期)的局部地区当存在犬耕这一农作方式,而牛耕则是在犬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谭先生的论文提供典籍和出土的不少新材料,读者自可详阅。(《释——兼论犬耕》,《中国农史》第七辑,1988年,第26—28页;《中国上古犬耕的再考证》,《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第3—5页)。“”字从字形上分析,无疑与古代的犬耕息息相关。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尹诰》简2有字作如下之形:

简文辞例为:我克(协)我友。我们姑且不论“”当释为何字,“”字值得我们注意的形体结构是最上部分从三“力”,最底部分从三“犬”。“力”,甲骨文作如下之形:

我们在2018年2月10日第6期《释男》中曾指出:力,象形字。像耒(一种原始农具)之形,长的一笔像其柄,短的一笔像其铲,“力”本像耒形。于此来看,“”字亦是犬拉耒耕作之意,正可为“”字的阐释补充强有力的证据。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