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童年”,这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写作计划。
阅读和写作的历史越长,越相信童年对于一个人的特殊意义。你会发现,即便是再杰出的作家,他一生可能写了几十本书,但那些书很可能是一本书的种种翻版,他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童年在他心灵版图上打下的烙印。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成年后无法解决的困惑和障碍,都可以在童年期找到成因和答案。只是,当我们明白和了解这一切,童年已经无法回返,更难以修正。
“访问童年”其实是访问一个人的精神故乡,这不仅是因为童年决定一生,更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人的一生看似是走向遥远的终点,本质上却是迈向生命的原点。通往童年之路,就是通向内心和自我之路。因此,对于本书中的受访者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接受我的访问是痛苦的,也是勇敢的。因为他们需要具备足够赤诚地面对自己、同时也面对他人的勇气。
感谢他们的信任和坦诚。一个人的记忆力也许会减退,但是,灵魂会记住一切该记住的。他们带着我回返各自处于不同时代与地域的童年,让我陪着他们一起喜悦欢欣,百感交集,涕泪俱下。
本书以受访者的年齿为序,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他们的童年小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一百年的时代变迁。然而我更感兴趣的,不是宏观的时代命运,而是不同时代和地域里孩子的心灵和感情。它们千差万别,却异曲同工;它们幽微渺小,却丰富而广袤。他们会颠覆我们的一个基本认知,童年不仅纯真无瑕,混沌无知,童年同样敏感脆弱、复杂多变、危机四伏。童年独立生长,可终究敌不过时代洪流、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的裹挟和影响。倘若人生犹如危崖上的一棵树,童年便是根,在夹缝中求生存,靠着露水、阳光以及自身的力量长成枝繁叶茂。
书中二十六个故事,来自二十六个不同年龄和身份的普通人的叙述。我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语言:他们对我说话的语言、独白的语言、回忆往事唏嘘不已时的语言,他们的语言里有各自的表情和温度。我尽量保持了二十六个故事的原生态,没有掺入想象和创造,在这里,我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整理者和提炼者。并且,为保护个人隐私,除个别受访者(如任溶溶先生)采用实名外,其余均采用化名。
这本书不是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我在访问和写作的过程中,始终考虑的仍是“文学”二字。文学关注的自然是永恒的人性,是人的情感和心灵。因此,我只选取来自真实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故事。至于所附的“写在边上”,是我作为一个倾听者最深刻的感触。我无意指点时代命运,只是从“人”出发,从个体出发,去探究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尽管我也无法给出完美的答案,但我相信,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通往真实的自我并且最终达成人生圆满的过程。
我们将从别人的故事里读到自己,那里有人生的源头,那里也有重新出发的路标。
再次感谢所有的受访者以及线索提供者,感谢一直无私支持我的父母家人,感谢上海市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以及长江文艺出版社。最后,要特别感谢新中友好协会和位于新西兰奥克兰德文波特的迈克·金写作中心。在我的业余写作生涯里,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特殊体验,他们提供了舒适安逸的环境,使我得以在这个天人合一的长白云之乡心无旁骛地写作。离天地自然最近的地方,也是离人的心灵最近的地方。
作家殷健灵致童年重磅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