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人工智能”成为高频词。仅上海,就有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8所院校新设“人工智能”专业,全国新增人工智能专业高校超过100所。
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上海的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
至此,上海高校中已有10所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全国已有超过130所高校设立,至于泛人工智能专业,预计设立的可能接近1000所高校。
沪上8家高校新设人工智能专业
2019年,全国共有35所高校首设人工智能专业,这今年公布的更多,在100所以上,包括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
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去年成为35所中的其中2所,今年新增加8所,从双一流大学到民办学院都有,包括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均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
另外,还有一批高校新增的专业,“智能”成为关键词:东华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上海电力大学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等。
据初步统计,在38个上海高校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专业就多达22个,足见其火爆前景。
人工智能研究生培养规模将扩大
巧合的是,同样在3月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要求瞄准“理论、算法、平台、芯片和应用”等急、断、缺的短板领域,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规模也将适度扩大。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三部委将根据《意见》开展一系列创新举措,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能力。具体包括:健全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领域骨干企业、产业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联合培养人才,建立任务驱动的跨行业跨学科导师团队;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联合科研攻关并融合育人;健全学位质量保障机制,设立跨学科评议专家组等。
根据《意见》,人工智能将被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将实行专项增量,并且精准扩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泛人工智能专业异军突起
除了上述10所高校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还有更多的诸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机器人等泛人工智能专业。
目前,上海主要高校已全部深度进军“人工智能”领域。
2018年8月,上海就提出,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这个“高地”如何建,培养人才是基础。
2017年,包括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及上海纽约大学在内的32所高校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18年上海财大同时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工学、理学两类学科门类。
2019年,上海交大、同济大学获批人工智能专业招收本科生,位列全国首批35所高校。
今年新批准的泛人工智能专业中,还有东华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上海电力大学的智能技术与科学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上海大学同时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民办的上海杉达大学和上海立达学院都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学好数学和计算机很重要
人工智能是一门基于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数学等学科的综合科学技术。
目标是研发出模拟人类学习、思考、决策、行动的机器,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各种学科的知识。
相关学科有:哲学、伦理学、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机器人学、大数据等,其中与中小学紧密关联的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
其中,良好的数学知识是开发人工智能模型的必备技能,它可用于编写机器学习的逻辑和算法。专家指出,人工智能的基石是数学,没有数学基础科学的支持,人工智能是走不远的。因此,对中小学生来说,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从就业前景看,人工智能学科覆盖面广,应用需求空间巨大,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科学技术之一。
有数据预计,我国智能学科人才需求缺口每年超过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