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院士与孩子们对话,让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和最天真不受限的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锋”,看看这两个年龄、阅历、知识储备都反差极大的群体,以完全自然、直接的方式展开“平等对话”时,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好奇、更求真、更有想法。“与中国院士对话”丛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听到院士的声音、感受到院士的科学哲学观,告诉孩子们:科学能打开从已知到未知的精彩世界。
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中国脑计划的积极创议人和推动者之一):
科学令人着迷,是因为它探索的是充满好奇和神秘的未知世界。这也是我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一生事业的初因。从新奇的现象中去探寻新奇的规律,无疑需要创新的理念,而同样不可或缺的是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历尽艰辛,我们将因丰收而拥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在我看来,没有别样的人生比探索科学的人生更美妙,更精彩!
薛永祺(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
我在科学研究上一路走过来,我认为有三个要素非常重要。第一要有才能,这个才能是指你要有会学习的能力。第二是要有机遇,机遇是一个人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机遇和才能也是相辅相成的。第三是要勤奋,有了机遇,自己不勤奋,机遇也会与你擦身而过。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一件事情成一件事情,这样一点一点地积淀,人生才会充实和快乐。
邹世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材料学家,“两弹一星”研制的核心成员,国内离子注入技术和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奠基人之一):
现在,你们要紧的是要好好学习数学、物理,当然,语文、外语这些基础课都是必须要学好的,学好基础课,进入大学后,专业课的学习才会跟得上来。在大学里面,你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课,你做这方面的研究,他做那方面的研究,那么,我们这个行业的整体队伍就会起来。一批年轻的精英,只有他们在行业里面发挥作用,这个行业才能很好地发展。
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你们要对我们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激发你去探索,才会让你主动想去多看些书,会更多地有自己的想法,有了想法还要去动手实践一下,看看自己的想法对不对。
在探索的路上,你们要掌握好循序渐进这四个字,要脚踏实地,千万不要想一步登天。只有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才会迎来最终的跨越。
贺林(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遗传生物学家,领导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精神神经疾病样品库)
不设特定目标,但要看准方向,沿着这个方向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沿途将会很自然地收获大大小小的各类果实。
院士话科普:创新和有趣是出发点
科普读物是近年来市场的一个热点,很受关注。然而,究竟该怎么做科普图书,才能吸引青少年读者呢?“与中国院士对话”丛书最强调的两点,是创新和有趣。
给青少年的科普读物不仅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科研场景的视觉切入,让孩子们觉得科普读物有新颖的视觉、有生活的代入感,这样的科普读物才会让孩子们觉得亲切、愿意去读,这样的科普内容才会真正启发他们学会思考与探索。
院士话科普:大情怀与大格局
科普读物有大情怀,这是院士为青少年写作科普读物的初衷。科普读物不只是启迪青少年的智慧,也不只是介绍已有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一种哲学思考的方式。科学的思考逻辑、探索方式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科学家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探索,其中包含着人文情怀和理性追求。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图书出版来讲解前沿知识显然跟不上科技的步伐。院士们在写作图书时,以自身的科研经历为例,为青少年讲有趣的故事,使他们了解从基础科研到顶尖科研会面临哪些思考、哪些选择。这些人生经历和故事,让科普读物更加亲切、有层次。
当下,我们国家提出了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使青少年成长为科技强国的生力军,接好院士们做科研的班,是老科学家鼓励青少年热爱科学、走上科研道路的初心。
院士话科普,是大科学家的大格局,也是他们服务国家战略,切实提高大众科学知识的情怀。
“与中国院士对话”丛书
(共9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位中国院士从芯片、太阳能、基因、有机化学、风云卫星、红外遥感、北斗定位系统、天文、脑科学九个方面与孩子们进行对话,回答他们天马行空的问题,为他们讲解基础科学知识。
这套丛书适合9-14岁的孩子自主阅读,也适合教师和家长陪伴阅读。书中专设“聚焦产业”、“聚焦专业”两个小栏目,讲述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介绍了与该行业相关的专业学科设置,帮助教师和家长引导大一点的孩子进行生涯规划,设立人生的小目标,让梦想飞得更高!
第一季:
《芯片世界:集成电路探秘》
邹世昌 海波 秦畅 编写
《太阳能的光电之旅》
褚君浩 海波 秦畅 编写
《基因要去串门了:基因和遗传的秘密》
贺林 海波 秦畅 编写
第二季:
《把你看得更清楚:红外探测技术》
薛永祺 亓洪兴 海波 秦畅 编写
《大脑奥秘知多少:脑科学初探》
杨雄里 闫蓉姗 海波 秦畅 编写
阅读原文,进入官方微店购买“与中国院士对话”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