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四味毒叔》。去年的春节特别节目说的比较悲,我们盘点了2018年星落长河的文化名人。今天这期咱说点儿喜庆的,把2019年的优秀的华语剧推荐给大家。
本来呢,也是想出个“年度剧十佳”之类的榜单,便于大家收存。可是数来数去,还是只有9部入眼入心。
这9部剧的选择标准有三个:硬核、创新和影响力。
它们分别是《我们与恶的距离》《破冰行动》《长安十二时辰》《都挺好》《小欢喜》《庆余年》《老酒馆》《外交风云》《大明风华》。究竟它们好在何处?且听我一一道来。
1.《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美国HBO与台湾的电视人联手打造的作品,我把它列在这份榜单的榜首,纯粹是被它的实力征服了。
作为媒体人,片中关于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升级和更迭的阵痛,让我感同身受。哪些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哪些是我们不得已放弃的,还有哪些是我们拼了老命也要跟上趟儿的,太多的悲喜交加不足为外人道也,但这部剧替我们说出来了,怎能不把它引为知音?
作为现代人,我们被现代文明常识召唤和指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法治。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发生后,如何实现正义的审判,如何开展司法的救济,如何不牵连九族,如何从伤痛中突围?一道电光闪过,照亮各色脸谱。这部剧具有强大的社会写实力量。
情与法总是龃龉,理智和情感并不同轨,这是文艺作品永恒的题材。律师的困境让人心酸,主编的苦难让人心碎。新闻菜鸟的无处可逃,导演新手的无物之阵,让人焦虑。这部剧从抽象命程中提炼情感炸弹,充满了感染力。
作为评论人,我总想着文艺作品要干预社会,文艺作品不能满足于娱乐功效。我知道繁荣的市场中应该有粉丝剧和特供剧的一席之地,但那些守望正义和良知的现实主义作品更值得我们珍视。《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硬核主题、艺术创新和公众影响力三项指标高位交汇的作品。
2. 《破冰行动》
《破冰行动》同样具有直面现实、触碰时代神经的勇气和实践,是一部真实大案国情剧。这是在公安部鼎力支持下产生的力作,创造了类型剧主旋律化的典范文本,实现了视频网站和央视的同步播出,取得了年轻人和中老年观众都喜欢的破圈效应。
这部剧能成功,主要还是塑造了一系列身负戏剧张力、内心世界丰富的人物。其中最出色的是金句BOY蔡永强,他是原剧本当中的一号人物,虽然后来故事几经嬗变,但以戏剧的承重性和主动性来说,他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发动机。
这个一线缉毒警,身处高腐蚀和高危险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这个中层干部,身处上挤下压、分不清战友黑白的尴尬中,胆大心细写下了孤胆英雄的奇迹。什么是硬核?这就是硬核。
与蔡永强形成互文效应的是马云波。蔡永强经受住了考验,马云波跌进深渊。很难说谁比谁高多少,只能说蔡永强比较幸运,没有明显的软肋。而马云波被拉下水,是因为大毒枭林耀东,这家伙用宗法文化洗了自己的脑,也洗了乡亲们的脑,天天干着“小前提没毛病,大原则错到家”的事儿,等等等等。
《破冰行动》的男性天团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最后时刻的情节失控也留下了遗憾。因为故事的多次更迭,已经说不清是编剧还是导演的锅了。导演傅东育勇敢地站出来承担了责任。可见,创作中能有一次酣畅淋漓的表达殊为不易,而当这种机会出现时,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不留遗憾就更加不容易。
3. 《长安十二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优点大于缺点,但缺点也很致命。我们总说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而其中尤以唐宋为顶点。但这番让人骄傲的大气象,我们很少能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这事儿让马伯庸联手曹盾干成了。
马伯庸是历史的考据癖,在文本里铺设了足够丰富细腻的知识点。曹盾是影像的完美主义者,在丰厚投资预算的保障下,真的完成了盛唐气象和长安美景的再现。我说的再现,不是严丝合缝的还原,而是他们构筑了足以引发大家共鸣的想象长安。
故事在开局阶段也不错。先别说有没有美剧范儿,它该悬疑就悬疑,该追杀就追杀,情节的演进还是相当抓人的。可是用48集表现24小时,剧集长度超过了实际的时空,这就在结构上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儿。果然,20集以后失去了紧张感,40集以后陷入幼稚感。
从《九州海上牧云记》到《长安十二时辰》进步是明显的,但还不够。曹盾这位影像高手,需要与他的审美匹敌的强悍剧本。另外,他还需要修炼导演的综合平衡感,不能以影像伤害叙事。
4. 《都挺好》
《都挺好》,好就好在把过去一直被一床锦被盖着的家庭矛盾挑开了,重男轻女是中国家庭多有的内在特征,这一点在短缺年代尤为明显,每当有限的家庭资源要做分配给男性还是女性的选择时,受伤的往往是女性家庭成员。甚至,女性在年轻时做了牺牲品,等她有朝一日掌管资源的分配大权时,她仍然选择让女性成为牺牲品。
女权意识高涨是世界范围内的风潮,这一点在网络时代更为彰显。任何情况下,为女权投上一票是天然的政治正确。这一议题在文艺创作当中更为敏感,好莱坞已经无条件地追求政治正确了,而中国的创作者则仍有反应不及而成为众矢之地的,《娘道》遭遇批评就是典型案例。
正午阳光始终保持着对新一代观众的敏锐感知力,他们在过去5年的创作中几乎都能踩对点儿,很少出错。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一直和阿耐合作,《欢乐颂》把握住了都市女性的消费心理和金钱观念,《大江大河》把握住了改革开放40年的抚今追昔感,《都挺好》把握住了女性因普遍承受了性别不公而生的反击心态。
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苏大强和苏明成他们也许就是女性观众眼里男性的标准画像。但我要说,这两个男性恶的化身带有明显的堆砌和夸张色彩,而缺少基于人性多面性的立体铺写。先前的极致书写有多不留余地,大团圆时的急转弯就有多生硬。从议题设置和传播效率来说,这部剧几乎可以打满分,但作为文艺书写和人物塑造,总归是有遗憾的。
5.《小欢喜》
《小欢喜》的议题一点儿也不欢喜,或者说小欢喜之外是大烦恼。高考是当今中国唯一不用拼爹的公平竞争的沙场,是沙场就会对下场参与者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电影《银河补习班》血淋淋的,电视剧《小欢喜》则是温水煮青蛙式的。
学霸掌握自己的命运,学渣认同自己的命运,学酥就是努一努上天堂,松一松下地狱。学生的三层境界都写到了。三重门里站着的家长更生动。虎妈宋倩和无原则老爸乔卫东更是出圈了。这是中年演技派的成功,也是对公众不管结果如何,过程难言轻松的高考记忆的成功唤醒。
6. 《庆余年》
《庆余年》是电视剧创作,网剧播出,这是歪打正着的配置。它的古今碰撞和嬉皮笑脸,深得年轻观众的心。这些技术性的书写,我是不为所动的。哪怕是叶轻眉的天下大同理想和范闲的人人生而平等,也有较强的漂浮感。谁家的穿越剧,不搞点现代人的小福利呢?谁家的古装剧,不得找点大道理做护身符呢?
猫腻的原著是以爽文写情怀,王倦的剧本则是以搞笑写正事。配方上稍有不同,道理是一样的。硬核必须抹上糖皮儿,才能有大众辐射力。年轻一代的观众,更加讲究口腹之欲。我不反对这些花花草草的包装。
但我更愿意看到老家伙们出来的时候的戏剧意蕴。庆帝和梅执礼的那场戏,一晌午三次晴雨转换。庆帝和陈萍萍的一唱一和,完全是老江湖的自然入港。庆帝和范建的讨价还价,分明是老朋友的交易和耍赖。三人钓鱼闲谈,范闲的命运已经拐了几道弯。是的,离开了真格的人间情态,我没办法感到审美的愉悦。
7.《老酒馆》
《老酒馆》是编剧、导演、演员各环节齐刷刷的作品,但不是年轻态的作品。它秉持的是古典价值观:局气、义气、忠恕之道。现在是精致利己的时代,这种圣人般的处事态度会有一些隔膜。但它的十星连播是实实在在的,它在传统电视剧观众中仍有强大的号召力。作为对世道人心的匡正,这个剧不能少。
8. 《外交风云》
《外交风云》是大写的献礼剧,也揭秘了诸多的外交往事。对新中国的历史有兴趣的观众,可以从中找到诸多硬核信息。当然它也有很多程式化的描写和套路化的小人物,这都是重要信息之间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和小情趣,真正的火眼金睛,谁会被它的保护色晃了眼而大光其火呢?
9. 《大明风华》
《大明风华》是有创新的,这种创新相当程度上是不得已。前朝和后宫的故事不好写,皇帝和大臣的戏写多了,是权谋。皇帝和后妃的戏写多了,是宫斗。大男主容易写成种马文,大女主容易写成玛丽苏,哪哪儿都是坑。
但这部剧把这些坑都规避了。写政治斗争,用了家庭叙事,总归要温情脉脉一些。写后妃竞争,也是亲姐妹的组合,总归不会那么残忍。这部剧里有强军无英雄,人性的通透性写出来了。但是后半部分的节奏稍显冗长,焦点也有些失去,总归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力度。
电视剧行业历来有大年小年之分,过去5年来一直是单数年繁盛,双数年寡淡,这一规律在2019年仍然有效。这一年,电视剧和网剧都涌现出了不错的作品。尤其是考虑到在全行业深度调整的时刻,种种紊乱症候和干扰因素频生,能有现在这样的成绩单堪称来之不易。
总之,就是这9部剧,大家有时间可以找来看看,如果您看完觉得亏了,我们负责发眼药水恢复视力。现在还是春节期间,在这儿给大家拜个晚年吧,好好休息,先不要想上班的事儿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