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扮演的领袖形象,可以说在同辈演员与后继者中无人出其右。
当然,演员本身容貌的相似,是演出领袖人物的先决条件,但仅有外形的想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种内在的气韵,支撑住人物,催动人物外貌的“象”,步入到一种精神的“象”。
其实即使古月扮演的领袖形象,与真正的领袖人物,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并不能说两者很想象,但是古月本身的容貌,即使独立起来看,也比较耐看,而在这个前提下,把他的原来的形象,可以脱离开原型人物的限定,自由发挥,灵动演绎,而构成了古月风格的特有“这一个”。
《西安事变》中的古月
古月最早出现的电影是在《西安事变》中,虽然在影片里只有寥寥几个镜头,但古月撑持住了人物,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气韵。
这一种气质,后来在《四渡赤水》中得到了延续,古月塑造出了一个根据他自己形貌而设计出来的领袖形象。
《四渡赤水》中的古月
到了《开国大典》中,古月才真正地告别了之前的模仿性质的对原型人物的接近,而具有了收放自如的发挥。
《开国大典》中的古月
古月之前没有表演经验,但是,他在出演领袖时的内在气韵,却依然可以感受到并不匮缺,这不能不说与他之前一直濡染在文化领域并有不错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
即使古月后来不成为一名成功的特型演员,但他在绘画上取得的成绩,也足以在美术史上留下一笔。
笔者根据网友提供的资讯,在《连环画报》1959年第14期上,找到了古月所绘的一套连环画。
连环画的标题叫《佧佤部落今昔》,署名为:云南军区,胡诗学。
古月之前的画作的其他署名还有:胡世学、胡士学,这些作品曾经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届美术作品展览会等全国性的美术盛会,作品也曾经刊登在《连环画报》《新观察》《解放军战士》等杂志上,不少画作,印成单页,作为宣传画,广泛发行,也许那个时候,不经意间,家里就会挂上一幅古月所绘的年画作品,他的美术功夫确实已经达到非同小可的境界。
从这套在《连环画报》上发表的计17幅画面的连环画作品《佧佤部落今昔》来看,古月采用了白描手法,勾勒出了近似是新闻摄影的现实图景,展现出了特有的祖国南疆的生活风貌。
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表现解放军生活的作品,可以看出,身为部队里的一位美术工作者,古月当时用自己的画笔,一方面履行了一名军人艺术家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
而这种艺术积淀,也构成了古月的文化修养与军人气质,当这一切后来需要他不是用自己的画笔,而是用自己的形体去塑造领袖人物的时候,很自然地融入到他的气质与神韵中,所以,我们也不能小觑古月之前的艺术天份对他后来从事演员事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艺术之间是相沟通的,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尤其是美术与演艺都属于一种视觉艺术,这两者之间的同频共振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因缘关系。
当然,我们从古月所绘的这套连环画上,也可看出古月美术作品的不足与缺陷。
我们从搜集到的古月美术作品创作的时间与年代来看,主要集中在五十年代后期与六十年代中期这个区间,这个时段古月的作品比较多。即如《佧佤部落今昔》发表的1959年,当时古月不过20多岁,能让画作走上全国性刊物,也称得上是少年得志,出类拔萃了。
如果我们仔细地审视一下《佧佤部落今昔》的话,会发现古月在人物的构图上还有一些呆板,动作也比较机械,在线条的柔和与塑造能力上都有着很大的不足,尤其是我们可以关注一下整个画面,会发现人物造型会出现重复现象,比如人物侧面走路时的走路裤管都是同样的构图,显现出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的创意并不足。
也许正是这一点,制约了后来古月在美术创作上有更大的进境,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就难以寻觅到古月创作的美术作品了。
尽管如此,我们也值得重视古月的美术创作对他日后塑造领袖人物时的精神支撑作用,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之后赋予领袖人物形神俱备的儒雅气韵,也来自于他多少年前打拼在美术创作中的那份艺术的汲取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