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何惠平 王志 报道 顾学超 摄影
9月12日上午,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会长吴溪淳应邀到中国冶金报社就改革开放40年我国钢铁工业的主要成就与经验教训等相关问题与青年编辑记者们开展座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德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社长陆闻言,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陈洪飞,副社长熊余平,总编辑陈琢等领导及全体编辑记者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原会长吴溪淳
吴溪淳在座谈会上首先讲述了他的钢铁报国梦,接着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经历的几大发展阶段,以及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当前我国钢铁工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为座谈会现场
吴溪淳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一是1979年~1992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钢铁工业在改革承包的大潮中,激发了大企业积极性,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快了钢铁企业的发展。二是1993年~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国企改革扩大开放,利用外资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方法,钢铁工业处于平稳发展期,为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2002年~2011年,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期。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市场需求推动钢铁产能产量快速增长,催生了大量民营中小钢铁企业,产业布局失控。同时由于轻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促进了钢铁产品品种创新,质量提高。2006年成为钢材净出口大国,进口的钢材占国内消费比重由34%降到仅有3%左右。
四是2012年~2015年,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钢铁产能存在严重过剩期。突出的表现是市场供大于求严重,造成钢材价格连年大幅下落,钢材价格指数最低落到54.48点,是1994年4月份价格的一半,企业经营由微利到亏损。五是2016年到现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德春
吴溪淳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取得的主要经验教训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按照党中央指引的新理念,结合中国钢铁工业实际进行企业发展观念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品种创新。
二是坚持不断地深入研究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不同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的指导思想指引下,研究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多少钢,需要什么样的钢,需要什么样的钢铁企业。行业组织必须担负起做政府政策制定的参谋,做企业规划发展的信息提供者,实行研究成果共享,用正确的信息导向,引领企业科学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报社社长陆闻言
▲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陈洪飞
▲中国冶金报社副社长熊余平
▲中国冶金报社总编辑陈琢
当谈到媒体的信息导向,吴溪淳称赞了《中国冶金报》。“在正确的信息导向方面,《中国冶金报》功不可没。”吴溪淳强调,“《中国冶金报》从诞生那天起就站在了中国钢铁行业舆论制高点上,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冶金报》依然处在中国钢铁行业舆论制高点上。《中国冶金报》的存在价值,就是能够始终与时俱进,站在中国钢铁行业舆论的制高点上,通过正确的信息来引导钢铁工业科学发展,这就是《中国冶金报》的历史任务,这个任务到现在还没有完成,还要继续下去。”
▲吴溪淳讲话节选(实习记者 朱亚明 摄制)
三是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破解企业发展的难题,用扩大开放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消化集成再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钢铁行业的企业组织机构调整,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必须既依靠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五是中国钢铁工业40年的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和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吴溪淳指出,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钢铁工业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深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四个优化”。即企业组织结构和布局优化,发展特大型集团、专业化特钢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并结合布局优化。企业技术装备结构优化,实现大型、节能、环保、高效、绿色低碳。企业工艺技术和管理模式优化,要利于实现智能化制造,实现研发、生产、采购、销售、服务全产业链智能化现代化管理。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和实行制造加服务,能适应和帮助用户部门产品创新升级需要,出口钢材的中高端产品比例占多数,向国际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实现‘四个优化’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题。”吴溪淳强调,“特别是组建发展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问题,已成为我国钢铁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吴溪淳最后在座谈会上给中国冶金报社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并给报社的记者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相信,虽然纸质媒体发行数量不会再增加,但是《中国冶金报》行业媒体的地位不会变,因为这个地位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从1956年,周总理题词到现在这么多年,《中国冶金报》走了这么漫长的一个历史发展道路,我们在行业已经树立起威信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只要我们自己有作为,我们《中国冶金报》的影响力就会继续发扬。” 吴溪淳指出,“新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诞生,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融合到大潮当中去,融合到大潮当中去要发挥我们自身优势,一大批深入一线的记者是你的坚强的后盾。”
吴溪淳强调,我们记者里一定要培养某一领域里特别专业和善于与企业交朋友、能及时捕捉信息的两类人才。
“不管媒体形式怎么改变,但内容仍然是第一位的,写文章一定要实在,有真正好的内容。”吴溪淳告诫青年记者,“要写出好的文章,就要深入调查了解,在调查了解过程中不断地去发问,要有敢闯敢拼的精神。”
▲吴溪淳在会前与陆闻言、陈洪飞交流
▲吴溪淳在会前与中国冶金报社参加会议的编辑一一握手
▲吴溪淳在会后与中国冶金报社领导班子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