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大湾区游径”系列报道
粤剧素有“南国红豆”之美誉,广州的粤剧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粤剧名家辈出,当代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便是其一。近期,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升级了原“红线女生平展”,展出物件更加丰富,并且增加了新的互动形式,进一步优化了观展体验,大众可更全面地认识红线女的艺术人生。
说到粤剧,就不得不提红船,它是粤剧独有的胎记,携带着岭南文化与众不同的基因。尽管红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今天的“珠江红船”又让这一粤剧象征得以再现于世人面前。在设计上,“珠江红船”巧妙融入岭南粤剧文化元素,展现了广州故事与红船传说。
粤剧收获海内外观众赞誉
作为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所创造的红派表演艺术代表着粤剧当代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岭南粤剧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如今,在广州珠江新城的红线女艺术中心,记录着红线女艺术道路上的一个个脚印与业绩。今年,艺术中心全新推出以时间为序的“红线女生平展”,观众在此可了解红线女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取得的卓越成果,了解这位粤剧泰斗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
红线女出生在广州西关,从小便与戏剧结缘。从1947年起,她在香港短短8年的时间便拍摄了近百部电影,是当时炙手可热的影剧“双栖明星”。1955年12月,红线女放弃香港的事业,回到广州,终生投身于粤剧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当中。
回到内地后的1956年,马师曾、红线女随广东粤剧团赴北京演出《搜书院》。周恩来总理曾称赞“粤剧发出新光彩”,并将粤剧比喻为“南国红豆”。
红线女还以精湛的粤剧表演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将粤剧带出国门、带到海外。据红线女艺术中心宣教人员畅快介绍,红线女曾多次率团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朝鲜、越南等国演出,收获了海内外观众的高度赞誉。
红船见证岭南粤剧历史
珠三角一带河网纵横、水流平缓,这样水道交通为粤剧的传播带来了便利,粤剧戏班通过水路,穿梭于珠江三角洲各地进行演出活动,把粤剧带到四方民间。红船是早期粤剧戏班来往于珠江三角洲进行演出活动采用的交通工具,因遍体髹红漆而得名。
如今,在广州荔湾的粤剧艺术博物馆里,展出了按文字史料复原的红船模型。至于红船为什么要涂成红色,众说纷纭。据粤剧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大部分老艺人认为,船漆成红色,只是图个吉利喜庆。而且红色够抢眼,岸上的人远远看见红船靠岸,就知道有戏看了。
通过红船传说,人们更加了解粤剧历史。2016年以来,在珠江上一艘特制的游船“珠江红船”上,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百年前红船戏班粤剧名伶台前幕后的情感故事,拥有岭南粤剧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珠江红船”参照了旧时粤剧红船的设计理念,巧妙融入岭南粤剧文化元素,借鉴岭南经典建筑装饰。船头借鉴1937年至1967年间“广州第一高楼”爱群大厦的建筑元素。船身是彩色的满洲窗,包含北京路,恩宁路的骑楼元素,还有西关大屋的趟栊门。船尾采用陈家祠和佛山祖庙的设计风格,体现了精雕细刻、古朴雅致的岭南古艺术建筑。
在“珠江红船”上,游客可观看大型情景体验剧《船说》,剧中年轻演员们传承传统岭南粤剧演绎手法,穿着精美的戏服进行演出,无处不体现着浓郁的岭南风情。同时,船内亦设有精美的可移动式粤剧戏台,营造出浓厚的粤剧文化氛围。此外,红船《月圆花好》剧中包含了二流新腔、口白、反线二黄、反线二黄序、中板等多种粤剧常用演奏演唱方式,更让观众能够全方位体验粤曲之优美。
南方日报记者 郑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