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曾是个大哥,但别忘记,生活永远是你大爷:《生活在地下》

张佺生活在地下野孩子乐队 - ARK上海现场2002张佺生活在地下谢天笑与冷血动物《生活在地下》的原唱是野孩子乐队的 张佺QQ音乐库里没有原唱专辑《远行》里的版本,所以找的是现场版本。谢天笑在很多演出现场也都翻唱过,都很好听,歌词略有取舍。

文末我也翻出以前在某个冬日的午后,我在阳台上晒太阳,又听起这首歌,然后结合自己对歌词结构的理解,综合了二者的歌词,配了几个和弦,用手机录的一个没吃饱饭(气息不足)的弹唱版本。

民谣应该是流传而不是流行

谢天笑在北京保利剧院unplugged的现场唱了这首歌,我是先听了他唱的现场,最喜欢听里面古筝弹奏的华彩部分(以后会写一篇关于谢天笑古筝雷鬼风格的歌评)。后来发现他不是原唱,又把张佺的原唱和这首歌的每个版本都听了一遍。对于野孩子,老谢似乎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这种情结不仅没有随着时间而丢失,反而愈演愈烈。虽然自己的歌很多,老谢却在各种场合多次翻唱这首《生活在地下》,很多时候甚至还作为压轴曲目,可见野孩子以及这首歌已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成为了某种情感的寄托。

张佺的演唱,带着浓浓的兰州口音(这歌适合有点儿口音的人唱),嗓音跟彝族歌手莫西子诗的有些相近,尤其是与老谢的普通话版一对比,更能凸显出西北的淳朴与憨厚,听上去更加压抑苦楚,带着那种强烈的底层社会的气质,有独特的感染力,这质朴的声音,带着西北黄河流域的感觉,仿佛每条汉子都硬过大地。野孩子的歌是从大地里面长出来的,张佺唱出来的是人间疾苦

这首歌原唱出自专辑《远行》,CD封面真的是手写的,非常小众,当初拿到的时候完全被震惊了,简直不要太任性。这封面就可以喝一杯了。

张佺

2011年10月底的西湖音乐节,看过一次张佺的现场,也算是一面之缘。现场没有一个凑热闹的,没人不在安静听歌。张佺衣着朴素端庄,话不多,只管用心抱着吉唱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真诚,仿佛所有的时光都变的柔软。

周云蓬在《绿皮火车》一书中写到:“野孩子乐队的主唱张佺,一人一冬不拉一口琴,低调地走在巡演的路上。他是中国装备最简约的民谣艺人,是那种绚烂隐于平淡,杀气敛于无形的民谣剑客。”

野孩子最开始在北京的时候,有两个人,一个是张佺一个是小索(索文俊),后来小索去世了。野孩子的灵魂人物和第一主唱是张佺,小索主要是和声比较多。专辑«黄河谣»里他俩的声音比较分明,张佺的声音既可高亢宏亮又能哀怨低回,小索的声音是有些沙哑的那个。

那时候野孩子住在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里,过着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弹琴创作的日子。生活贫瘠、精神富有,河酒吧每到周末坐着各路文艺爱好者及众多老外,虽然人们在酒吧里消费不多,但都是认真听歌的,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帮认真做民谣的歌手。张佺说:我会唱到唱不动的那天,他果然做到了。

歌词与编曲: 音乐是解药也是毒药

张佺说:“八十年代甘肃街头,一些青年抱着吉他胡乱唱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调……我想那就是民遥。” 西北的黄土,两山夹一河的故事是生活在沟里的人民谱写的篇章。听听翟惠民的《祁连山》就知道,都改编自民间(兰州华林山监狱的歌),旋律简直一样一样的。张佺改编和作词,于是有了这首《生活在地下》。这歌是写普通沉默的大多数的,而不是进去的人的歌。

据说歌词是佺哥喝完酒回地下室一个小时写出来的,作曲也有所改动,编曲则更是绝了。但佺哥又说用了二十年也没唱好这首歌,这就是谦虚了。

张佺说这首歌是献给那些吃不饱和吃得太饱的人。为什么吃不饱?因为没得吃。为什么吃的太饱?一类是没尝过劳动艰辛的人;另一类是害怕下餐没着落的人。

这歌就像一支老爷子自个儿用烟叶子卷的老烟,抽第一口给呛得不行,有点儿难接受,后来莫名其妙想起那个味道,又拿来抽,呛过去后,唇齿留香。

配器是哈萨克的冬不拉和轻佻的口琴,感觉口琴与万青的小号异曲同工,很不错的搭配,再加上那沧桑的声音,有味儿,整夜听歌不想睡,音乐是解药也是毒药。听听李建傧的《黄昏.九月》编曲和嗓音,二者也很像。

张佺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歌不适合分享,自己静静听就好。最害怕忽然听到这样的音乐,尤其还是这样深沉的歌手来演唱。总会生出无穷的心酸和悲痛。孤独不是没人听你说话,而是你不想说给他们听。

听这歌有一种莫名的伤感,似乎一个老友给讲述他的艰苦生活,而我默默的听着,沉默中,心留下了泪,朋友问,你为什么哭了,我告诉他,我和你一样,都是生活在地下。不过把歌词只理解到个人生活层面上,格局还是小了

好歌是得体会的,否则只是个娱乐而已,思想性决定着作品的深度,这就是艺术。细品歌词,发现多有哲理。臧鸿飞说过,他混音乐圈这么多年,就觉得张佺和张楚是“局外人”,他们永远可以看清楚眼前。

多经历几年世事,便体会到每一句词都变得更具体

“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劳动的人是最穷的啊”,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在那年代的西北,六百斤玉米卖五百多。因为种的少,要自己用手掰完、装袋、小车一袋一袋带回家。拿出袋晒、脱外壳继续晾晒、晒得特别干了(还要注意下雨天收起来)就用手脱粒,然后又玉米粒装袋、清理外壳和玉米芯,再运到镇上卖。没劳作惯的人去干这些,一会手上便要磨起血泡。

只为让后辈仰望远方的那一片蓝天,父辈才执着守候着脚下的这方热土。

“生活好比黑夜里那漫长的路啊,走过的人,他从不说出来。”

“北京北京不是我的家”,唱出了多少外地人的辛酸。

“生活不该是一杯醉人的酒啊,醒来的人,他不能说出来。”

漂泊的人生活太苦,想吃糖

生活不是理想,不能幻想

这得是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写出这样动人的词曲。

落花无语,流水无言,生活在地下的人不会唱歌,你为他们而唱

张佺真是抓着人心反复地揉,似乎让我看到了流浪者的人生,愿漂泊的人都有酒喝都有好歌。生活不易,人生苦短,快乐更短。

这世界由无数的人组成,有人过得鲜衣怒马;有人蜷在暗仄的角落,茕茕孑立,间或发出几声呻吟;有人居于侧室,冷眼旁观白眼相向。有人靠一张硅胶脸皮撑起他的生活,有人靠已阅签字撑起他的生活,有人靠一颗污秽发硬的心撑起他的生活。有人靠半斤白酒和磨损脊椎撑起他的生活,有人靠干涩的喉咙撑起他的生活,有人靠双手老茧撑起他的生活。

其实很难确定,究竟谁才真正触碰到了生命生存的真谛。

这世间冷暖,自在心中吧

想起2010年秋去过一次北京,那夜晚里空旷的长安街,明亮的街灯,车流呼啸,干燥的风里,潮湿的心。路过中关村,听到街头流浪歌手唱着“北京北京不是我们的家”,我坐在台阶上一直听到错过了最后一班地铁。我忘了那天还唱了什么歌,只记得这首歌被唱了两遍,很多人都流泪了。

又想起毕业后从西安坐绿皮车到张掖去,火车穿过戈壁和荒漠,窗外野骆驼和野马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随火车一起奔跑,直到消失在远处天地一色的黑暗视线中,群山如同凝固的墨块。当时很想尽快结束漂泊的生活,如今看来那只不过是漂泊的一个开始。

生活在地下,理想在天上。我们这么努力,也不过是成为一个普通人而已。梦想是去远方,生活却注定待在这一方。我在太阳下晒太阳,我在远方望远方,生活为什么是一首最难唱的歌,眼泪在眼里更在心里。

我们在地下怒吼,地上没人听到。或许这世界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我不怕自己穷,我怕自己相信自己一直这么穷。

在这个年代,只要肯劳动,没有吃不饱的人。努力奋斗的人才是最幸福的,用汗浇灌花才会开的鲜艳。在冬天里你要舒展自己的枝头,不惧风雪迎着它绽放耀眼的光芒。

本人没吃饱饭的弹唱

这首歌太辛苦啦,我在阳台唱完,楼上扔下来5块钱。。。

ps: 结尾歌词“尝过(生活滋味)的人,他说也说不出来...” 没有唱完。

乡下的迪伦弹唱《生活在地下来自乡下的迪伦00:0002:25

张佺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